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回复: 0

云南:让生态与旅游共进共赢

[复制链接]

146

主题

0

回帖

448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48
发表于 2023-10-30 05: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㊼】
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 徐鑫雨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阮紫嫣
“你知道吗,带人观鸟也能赚钱!”刚到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石梯村,“鸟导”徐小龙就拉着记者去观光特色“鸟塘”,“这个‘鸟塘’是我的拍鸟宝地,每年2月到4月是观鸟旺季,赚个两三万块不成题目!”
突然,徐小龙压低声音:“来了!你看,犀鸟!”一只黄好坏相间的双角犀鸟突入我们的视线。只见它立在枝头四下张望一番,然后将刚刚捕获的“美食”喂给巢中的雌鸟和幼鸟。
生态观鸟,让石梯村远近著名。这个藏在群峰中的昔日穷山村,也由此变成了充满活力的富村寨。
在云南,石梯村并非个例。
犀鸟、亚洲象、滇金丝猴、绿孔雀,犀鸟谷、三江并流、冰川雪山、热带雨林……云南生态资源之丰饶,世所罕见。如何用好“绿水青山”?云南的答案是:走群众生活与生态掩护共进共赢之路。
要“共赢”,就不能就生态掩护谈掩护,而要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
在迪庆州维西县塔城乡塔城村,第二支部书记余小华和记者算起了增收账:“我们村在滇金丝猴国家公园范围内。全村46户中,有20多户都在生态掩护岗位,每户月收入2000多元,加上景区分红等,年收入能有四五万元。”
从2020年起,本地景区收益的8%都给了坐落在景区内的3个村,去年塔城村每户分到1500元。“我们真切地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余小华说。
“云南90%以上的墟落旅游,都是依托本地生态资源发展起来的。”云南省文旅厅资源开发处处长张云鹏也拿出一组数据:2022年全省墟落旅游共欢迎游客3.93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89亿元。
旅游发展了,又遇到了新题目:景点“人山人海”,如何制止生态破坏?
要共赢,就要强化景区管理,引发全社会掩护生态的内生动力。
在玉龙雪山,主管部门通过精密测算后发现,景区每天最多可容纳5万名游客。为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本地作出决策——每天限流3万人,上山索道限流1万人。植被修复也同步开展,几年来,景区内新莳植林木近2.5万株,恢复了40万平方米裸露面积的植被。
在地处横断山脉川滇交界处的泸沽湖,今年以来,已有超过75万名游客到此打卡。如此多游客蜂拥而至,如何掩护泸沽湖的水质?
在泸沽湖东岸的宁蒗县永宁镇大落水村,记者看到,村落临湖路边建起了专门的水沟。“这是用来网络污水的,如许污水就不会流到湖里了。”村里一家客栈老板的儿子杨扎西次儿告诉记者,“泸沽湖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各人都要掩护好她!这几年游客多了,我们会主动监督游客,不能在湖里游泳、踩水,更不能在湖边洗车。”
如何增加自然生态的含金量?云南的做法是,既要“赏风景”,也要“品文化”。
今年,是红河州元阳县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第十年。“要掩护好19万亩哈尼梯田,也要掩护好哈尼梯田稻作文化”已成为本地共识。由此,哈尼梯田文化馆拔地而起,民族文化传承文艺队建了起来……在梯田围绕的阿者科村,自2019年开展墟落旅游以来,游客继承不绝,已欢迎6.58万余人。绵延的梯田成为游客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走进普洱市澜沧县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在100多万株茶树间,干栏式建筑犬牙交错,茶舍随处可见……傣族、布朗族人民生生世世在此繁衍生息。游客和村民一道品茶论茶,言笑风生。从北京来的张先生感叹:“这里用文化留住游客,让游客带走文化!”
天赋美景彩云南,四方游客争来赏。今年上半年,云南欢迎国内外游客5.39亿人次,创汗青新高。提及“共赢”的好日子,丽江市玉龙县大具乡甲子村委会黑水村一组村民沙成龙很满足:“如今水更清了,山更美了,我们的口袋也更鼓了!”
《光明日报》(2023年10月30日01版)
泉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95476150334145087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7-13 09:19 , Processed in 0.10451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