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回复: 0

夜读丨闲雨轻敲鱼鳞瓦

[复制链接]

161

主题

0

回帖

493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93
发表于 2025-2-26 14: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主播读经典、陪您说晚安,大家好!这里是闪电夜读。我是牟平区融媒主播王淑秋,本日与您分享文章《闲雨轻敲鱼鳞瓦》。
闲雨轻敲鱼鳞瓦
文/钱续坤
难得一次回乡省亲,不想小雨一直绵延,白天出去走走倒还可以,夜晚根本不便串门,只好呆在家中与母亲杂七杂八地拉着家常。大概是兴奋了些,竟然到了子夜时分还辗转反侧,于是坐起披衣,斜靠床头,用一双聪灵的耳朵,去聆听窗外那淅沥的秋雨声。
这样的景象已是多年没有经历,影象中的妙闻乐事乃至都快淡忘,但是母亲在我儿时所说的一个比喻始终萦系于怀:“瓦是房子的眼皮,雨是屋檐的泪水。”遗憾的是,略知文墨的母亲并不会写诗,“眼皮”与“泪水”的意象在这里巧夺天工,可能是她观察生活最原始最质朴的反映;然而也正是这个比喻,诱使我无数次地抬起头来,关注着那些像弯弓又像括号的鱼鳞瓦,那些像新月又像蛾眉的鱼鳞瓦。
从小就在鱼鳞瓦下长大,梅雨季候总喜欢贴着窄小的窗棂,看银线穿针,听雨落叮咚;有时也翘首对面的屋檐,望水花四溅,听瓦楞摩挲。
瓦是家的符号,家是情的拜托。离开了家,不见了瓦,乡愁自然而然就从心头泛起。于是,渭城的朝雨、明朗的纷雨、楼台的烟雨、天街的酥雨等等,险些成了愁苦的代名词,“巴山夜雨涨秋池”表漂泊之忧,“寒雨连江夜入吴”述告别之苦,“天阴雨湿声啾啾”言乱离之悲,“夜雨闻铃断肠声”哭诀别之恨……因此,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动人的章节,乃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根。把身子借居到泥瓦的屋檐下,把灵魂皈依到故乡的怀抱里,一代一代的文人就是这样在思乡的配景中,吟诗作画表达他们的思乡之情,温庭筠、李清照是云云,李商隐、郑板桥是这样,白先勇、余光中更是亦然。
相比之下,我是多么的幸福,至少今夜是多么的荣幸。因为上有青瓦为我挡雨,眼前有母亲与我相伴,所有的烦恼抛诸脑后,所有的喧嚣全然不顾,这片天地是完全属于我的,我觉得自己还是那个钻到母亲怀中撒娇的孩子。以是家不但是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家还是归宿,是祥和,是精力,是漂泊者渴慕的故土。
窗外的雨显着地小了,细密的雨丝在鱼鳞瓦上无声地集聚,形成的豆洪流珠从瓦檐中寂静滑落下来:一滴,两滴,三滴……这是母亲的吩咐,还是我的眼泪?这是故里的嘱咐,还是我的哽咽?实在无须言表,离家总是难过,实在不必责怪自己不敷坚强,在此时此刻,还有谁能逼真地感受到故里的可亲?乡愁永久都是漂亮的,是我生活中最诗意最眷念的部分,它润泽着我在异乡漂泊的心灵,让我一次又一次挣扎在思乡的苦涩和甜蜜里。
作者简介:
钱续坤,安徽人,从事散文、漫笔和散文诗的创作。
主播简介:
牟平融媒体中心主持人,王淑秋。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75328416955236927/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7-4 08:16 , Processed in 0.09971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