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9|回复: 0

殒命83万、黄河倒流、地晃5年,中国最严峻的地震就剩下这处痕迹

[复制链接]

156

主题

0

回帖

478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78
发表于 2025-2-24 05: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两天抄苏轼诗,他说人生就像一只大鸟在雪地上留下的爪迹,不几天就了无痕迹。

这话我很附和;但是当我知道这里还有469年前大地震的痕迹,我照旧很惊讶的。
——这是次天下地震灾难史上最大的劫难,殒命人数冠于天下震灾之首。
明朝嘉靖34年(公元1556年)12月12日夜半,汾渭谷地发生了一次极其强烈的大地震,颠簸荡摇声如雷鸣,睡梦中的人们毫无防备,83万人在大地的地震中丧生。

八级大地震,史称"华州大地震"大概“关中大地震”。
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压死官吏军民奏报闻名者八十三万有奇,其不知名未经奏报者不可数计。"也就是说:83万照旧有记录的守旧数字。
这个遗址在渭南市华州区柳枝镇的张桥村,我是一大早就到了这里,就在国道边。

路边有块大石头,上面写着“华州大地震遗址”,前面就是村里的文化广场,就把车停到这里。
村落环境不错,就在山脚下,高槐低柳远山近屋,旁边还有一池水一戏楼。
广场边上是一堆大石头,胡乱的堆砌,此中有石头上面隐隐有“地震石”三字,说是当时地震的时间从少华山上滚落下来的石头。

往左边走,突兀就出现了一块巨石,石大如屋,高约四五米,上面还有一株柏树,树干包裹着红绸。
这就是闻名的“石抱栢”。

在巨石的南面稍平滑的地方,还有笔墨,能看出来有“万历”“乾隆”字样,都是两代文人的题刻。


再过细看,竟然还有明代闻名文学家袁宏道与友人朱非二,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题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只是笔墨稍显稚嫩,我猜疑是厥后补刻的。旁边的文章到了有些古意,这本来是有的,大概如今人在上面进行了修刻,有些地方看着比较新。

有香案有彩旗有红绸,这里已经被本地人神化,想想这么奇特的地方,本地人给上个香也是有因果的。

这个题刻旁边,还有“白崖湖”三字,看看旁边墙上的笔墨介绍“石抱柏”的历史,说是张三丰在这里修道,“拔了棵树掬了把土撒了泡尿”,就长成了这棵古柏。
古柏上面有古树标识牌,标注450年,看来就是地震之后,这棵树才生长在这块石头上的。
资料说北宋熙宁五年(1072)即公元1556年1月23日这里也曾发生大地震,半截山崩裂,其下出水,形成一个巨大的湖泊,名为移山潭,又叫白崖湖。

也就是说,这里曾经发生过两次大地震!
此石因形状怪异,石上生柏的奇姿,为白崖湖平添一份景色。加上明清两代文人题咏。这样子“移山灵湫”成为明代华州八景之一。

登上巨石旁边的亭子远望,那边还有一个“半截山”,说这半截山本来是少华山的阜头峰,北宋熙宁五光阴县发生地震,阜头峰崩裂形成今天这个样子。
而眼前的这块巨石,是嘉靖年间华州大地震从少华山山顶上,坠落弹跳一路到了这个地方,而这里距离少华山顶峰,至少也有四五公里!

这里竟然有两处地震的遗址!
我内心不禁有些发冷:有人说“关中地区每500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大地震”,看来这话并不是空穴来风。
算算时间,这500年时间又差不多了!

巨石旁边是张桥村史馆,里面有地震遗址展示,这会儿并没有开门,就不进去了。
着实这里真的应该建一个地震博物馆,不但要流传有关地震的知识,还要传授有关救生的知识。
当然,更应该让我们知道珍惜和平生存的每一天。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5289947996499205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7-13 21:01 , Processed in 0.09410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