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0|回复: 0

文物“话”春节(文化中国行)

[复制链接]

130

主题

0

回帖

400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00
发表于 2025-2-2 15: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代十二生肖压胜钱。
故宫博物院藏
">
宋代十二生肖压胜钱。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岁朝欢庆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清代《岁朝欢庆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双扬鞭》年画。
绵竹年画博物馆藏
">
清代《双扬鞭》年画。 绵竹年画博物馆藏
东汉二十四字吉语砖。
四川博物院藏
">
东汉二十四字吉语砖。 四川博物院藏
商代“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刻辞卜骨。
国家博物馆藏
">
商代“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刻辞卜骨。 国家博物馆藏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
国家博物馆藏
">
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 国家博物馆藏
清代掐丝珐琅八吉祥纹大吉葫芦瓶。
故宫博物院藏
">
清代掐丝珐琅八吉祥纹大吉葫芦瓶。 故宫博物院藏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最谨慎的传统节日。浩繁承载着春节印记的文物,仿佛一幅跨越千年的画卷,展示着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习俗,传承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基因,传递着人们对国泰民安、精致生活、和睦调和的向往。
年俗传播千年,中国人至今延续着春节丰富的庆贺方式
春节,俗称“过年”,据研究,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岁首祈岁祭祀,其传承演进贯穿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历史。
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主任翁淮南说,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里已经出现“春”“节”和“年”字。国家博物馆馆藏的“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刻辞卜骨上的“年”,是目前出现较早的“年”字。在甲骨文里,“年”字上面是“禾”,下面是“人”,意为禾谷成熟、人背禾谷。《说文解字》:“年,谷熟也。”可见,“年”的概念源自农耕文化,是古人对农作物生长周期和季候变化的一种总结。时和岁丰、五谷丰登,人们要举行庆贺活动,祭祀先人神灵,感谢赐予丰收,并祈求来年的丰收。由于当时禾谷一年一熟,人们天然将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其后,庆贺丰收的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春节”,经数千年演化,成为内涵最深厚、内容最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广泛的中国传统节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年俗文化。
守岁、贴对联、压岁钱、接灶神、贴门神、燃爆竹……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春节年俗在浩繁文物上留下了生动的印记,为揭示春节文化内涵提供了丰厚的历史视角。
守岁,是除夕夜的重要习俗,寄托着人们对旧年的辞别、对新年的展望。晋朝《风土记》中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这说明,魏晋时就有了除夕守岁习俗。春节从唐代开始成为当局法定假日,守岁习俗在隋唐时期普遍盛行,连唐太宗李世民也为之兴奋,创作《守岁》诗:“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新岁降暂时,人们要燃放爆竹迎年。《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普通编俳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宋代时,爆竹的制作材料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诗歌《元日》,刻画了春节时燃放爆竹的情景。“中国烟花之乡”湖南浏阳的爆竹烟花早在清末就出口环球。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浏阳烟花都大放异彩,以绚丽的绽放呈现盛世华彩。
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凝聚着中国家庭的情感与信仰。我国早在汉代就有除夕吃团圆饭的习俗。《清嘉录》中形貌“除夜,家庭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祥语,名曰‘年夜饭’,俗呼‘合家欢’”,寥寥数语,道出了春节阖家团圆、共享团圆的场景。直到本日,年夜饭依然是中国家庭非常珍视的团圆时候。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剪出各种吉祥图案的剪纸,如福字、鱼、莲花等,贴在窗户、门上或墙上,为节日增加一抹亮丽。距今1000多年的北朝剪纸,五彩缤纷、造型精致,寓意团圆美满。如今,剪纸艺术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河北蔚县剪纸色彩浓艳、造型生动,将民间故事、戏曲人物等鲜活地呈现在纸张之上。山东烟台剪纸常以生活场景、花鸟鱼虫为题材,显现出浓厚的生活气味。剪纸武艺为春节增加了生动轻灵的文化魅力。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萧放说,春节民风内涵深厚,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年俗传播千年,中国人至今延续着春节丰富多样的庆贺方式。”
春节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
节日是民族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生动载体。春节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与天然调和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
春节是中国人祈求家庭团圆、幸福美满的重要时候。清代画作《岁朝欢庆图》,如同一部生动的记载片,将清代新春佳节的热闹场景呈现在今人眼前。画中,尊长们端坐厅堂,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孩子们在庭院中恣意嬉戏,有的敲锣伐鼓,有的吹笙拍板,还有的点燃爆竹。妇女们准备着年夜饭。庭院中的火盆里,松枝与芝麻秸在火光中燃烧,象征着新年的红火与兴旺。画面透露出浓浓的年味,让人仿佛置身于热闹非凡的春节,感受着那份跨越时空的欢乐与祥和。
春节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感情,也促进了社会的调和与稳定。东汉二十四字吉语砖上,“富贵昌,宜宫堂;意气扬,宜弟兄;长相思,勿相忘;爵禄尊,寿万年”的吉言,体现了人们对家庭、友情、古迹等方面的期盼。直到本日,春节拜年时,人们相互祝福,主题也不出这几个方面。“对精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古今中外是一致的,春节所承载的文化理念因此具有跨越时空地域的力量。”萧放说。
春节文化还深刻体现了人与天然调和共生的理念。在国家博物馆的展厅中,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吸引着观众的目光。这件距今约6000年的陶器珍品上共有12条鱼,并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专家认为图案大概喻指一年四序12个月周而复始。翁淮南说:“春节是完整农积年时间循环的出发点,象征着生气与希望。人面头顶有鱼鳍形装饰,嘴巴两侧和双耳部位都有两条相对的小鱼分置左右,与四序更替相呼应,将人与鱼合为一体的体现情势,体现了古人对天然规律的尊重、期盼生生不息的精致心愿。”
不停吸取新的文化因素,春节显现与时俱进的蓬勃活力
春节在数千年传承演化中不停吸取新的文化因素、创造新的年俗传统,显现出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的蓬勃活力。
压岁钱,古称“压胜钱”“花钱”,是春节礼俗的重要内容之一。最早的压岁钱并不是真正的钱币,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品,用以压“祟”祈福。宋元时期,春日散钱的宫廷风俗流入民间,演酿成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代“吉语压胜钱”,铸有寓意吉祥的吉语或图案,传递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民国时期盛行用红纸包100文铜钱,取“长寿百岁”的寓意。而本日人们更风俗通过手机发“电子红包”。从早期的铜钱、银钱到后来的硬币、纸币、电子红包,压岁钱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春节文化不停被赋予新的期间内涵。收藏于绵竹年画博物馆的年画《双扬鞭》,生动刻画了秦琼与尉迟恭两位门神的威严形象。画面中,他们手执鞭锏,挺胸凸肚,目光炯炯,威然挺立,形象地显现了门神镇宅辟邪的重要作用。从一开始简单地在门上绘制神荼、郁垒等形象,到唐代以秦琼、尉迟恭为原型创作,再到如今门神形象的多元化,年画的演变历程不仅展示了春节装饰文化在题材上的不停拓展,也反映了工艺技能的进步和审雅观念的变化。
春节也显现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包涵四海的博大胸怀。它不停吸取多元文化的英华,并持续向外辐射。甘肃简牍博物馆中的汉简,记载了汉代腊祭和过年发放补贴的情况。汉简记载,汉代边关戍卒跨年团圆餐桌,不仅有中原士卒带至边塞的本地食品,好比用大麦面粉炸制的甜食,也有边塞少数民族一样平常饮用的马奶酒等。可见在多民族恒久交往融会之下,2000年前的跨年活动已颇具混搭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生活风俗巧妙融合。
2024年,“春节——中国人庆贺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连合国教科文构造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文化不停走向世界,春节作为中华文化符号也被越来越多人了解、欣赏和喜爱。舞龙舞狮等极富中国特色的春节年俗,在外洋日益盛行。意大利人莫纳克专门来到中国学习舞狮武艺,并与几名同舟共济的舞狮运动爱好者在佩鲁贾成立意大利龙狮运动协会。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多个意大利大型活动中,向意大利以致环球观众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天津大学教授、文化学者冯骥才体现,春节承载着中华儿女深厚的情感与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情感纽带、文化根脉,传承春节文化、过好我们的节日,将鼓励国人在辞旧迎新中奋勇前行。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02日 05 版)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66596757582692879/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7-23 18:22 , Processed in 0.08697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