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2|回复: 0

“老中医”长寿的四大养生方法总结

[复制链接]

157

主题

0

回帖

481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81
发表于 2024-5-31 11: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从2007年起,对活着的名老中医群体举行了深入的访谈,对部门已经去世的名老中医举行了资料收集,并对其的后人、学生举行了访谈。


本文将他们的养生头脑和实践做一归纳总结。





01
饮食养生:慎药损谷,顾护脾胃


本文涉及这些名老专家们都是中医大家,对于方药烂熟于胸,但其自身有病对于用药却慎之又慎,深知是药三分毒,食之不效,导引不效,方命之药。


名老专家们在诊疗和一样寻常养生中都极其注重顾护脾胃之气。肖龙友曾说:“得谷者昌,若致土败,虽卢扁复生,亦难为力矣。”在治疗虚损和久病患者时,肖老尤重于脾,多用党参、山药、白术、莲肉;运中用扁豆、薏苡仁;纳谷不甘则谷麦芽。肖老在北京的家中常备有炒黄黑的糊米或炒糊的馒头,用水煮汤来治疗消化不良。成人腹胀,则取砂仁1粒,以针穿其孔中,在火上烧焦,取下砂仁,碾碎嚼服。长夏季候则用荷叶粥宽中解暑,升发性情。


董德懋曾创立了“调治牌胃十法”。其中通下、理气、清热、祛湿、消导为攻法,益气、升举、温中、固涩、养阴为补法。董老推崇《金匮要略》中“四季脾旺不受邪”和周慎斋“诸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颇多”的论述,以为脾胃病应分清虚实寒热、脾病多虚、胃病多实和脾病多寒、胃病多热等证,临床病情复杂,每每虚实夹杂,寒热并见,治疗应以攻补为纲。根据临床具体证候,每法又分为数法或数法合用,则纲举目张,圆机活法。遣方用药主张平和,夸大脾胃病药量宜轻,用药宜精,重病轻取,用效通神。主张慎用大补以防阻遏气机,慎用苦寒以免损伤胃气。常说:“勿伐天和,勿伐无过”。别的,董老重视肝脏对脾胃的影响,善用疏肝理脾法。


路志正被以为是当代继续和发展东垣脾胃学说的代表人物,在临床中,路老用调治脾胃的方法治疗冠心病,收到了精良的疗效,现实上,路老把调治脾胃贯穿于整个中医的治疗过程之中,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治疗大量多系统疾病,如风湿病、血液病、肾病以及妇科病、儿科病等,都从调治脾胃动手,取得了精良的疗效。路老曾有“北方亦多湿邪”的理论,以为湿邪阻滞气机。脾属阴土具有"坤静之德”,又有“乾健之能”,可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泰之象,为气机升降之枢,湿邪伤脾阳,路老以为畅脾胃气机方可以化湿邪,湿邪一化,脾胃健运,许多病可愈。在一样寻常饮食中,路老以为过量的饮食,会使脾胃受损,导致疾病。路老说:“养生之道,贵在后天,后天之道,又以脾胃为本。”“脾胃要注意辨证施养,才气保持人的繁茂精神。食物、药物均有四气五味,如偏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吃辛味的食物以助阳气的生发,偏阴虚体质的人多吃酸甘之品以养阴,药食同源,一般食养为先,体质偏颇明显者,才用药调。”路老以为“谷肉果菜公道搭配,才气补益精气津血,以利于人体的康健,同时,要辛甘酸苦咸五味调和,忌饮食偏嗜。别的,进食要有规律,适时适量,反对饥饱失常,暴饮暴食。


朱仁康幼年时脾胃单薄,常患痰饮病,后来却寿享92岁,得益于他一样寻常饮食中顾护脾胃之气。他饮食平淡,不喜辛辣之品。中年饮食有规律,定时定量,每餐二两,不多吃多喝,所以摆脱了胃病的困扰。陈苏生以为:“今人只重药疗,不讲食宜,给人们带来了倒霉的影响。”陈老崇尚《千金方》中的头脑: 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频而多,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又为气机之枢,对于一身气机的和畅至关告急。从形而下的角度讲,善养生者最重视养护脾胃之气,假如注意一样寻常生存中顾护中焦脾胃之气,则身可健、寿可延;久病、重病之人调好脾胃之气则生机可存,病可愈。





02
活动养生:调解功能,开发潜能


名老专家们对导引吐纳之术都有研究,董德懋、阎润茗、路志正等也深谙导引吐纳之术并持之以恒。路志正有自创的“路氏八段锦”。董德懋对峙训练站桩功,寿享90岁。董老60多岁的时候患高血压病、头晕、眼花、头疼,血压260~270/120~ 155mm Hg,中西医药治疗日久,均无明显疗效。百般无奈,开始研究气功,冀以调治。董老训练站桩功,每天对峙早、中、晚练功3次,每次30~40min,得以治愈。后来不停气功锻炼,毫不松懈,受益匪浅,体会颇深。董老探研气功理论,上及《内经》,下及各家学说,其中特殊赞赏《素问·上古灵活论》“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的头脑。对《勿药元诠》中对调息、养生颂和小周天的认识颇为附和。联合站桩功,自治救人,形成了调气、积精、全神的头脑。董老以为,气功作用的核心是调气、积精、全神,炼气必先治神。张景岳说“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与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外有六气之侵,在内有九气之耗,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化,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只求一气字,足以尽之,盖不调之,即病地点之处。”气机的失常,与人体的精神活动密切相关。所谓调气,即是调解呼吸,呼身世中之浊气,吸入天地之精气。故气聚精盈则神旺,气散精衰则神去。精气神三宝是气功的基础。董老以为调气则积精,精聚则神全,同样神旺神全则精积、气调。这是辨证同一的关系。董老说气功可以调解人体的功能,开发人体潜能,治神从而到达祛病延年的目标。养病需养神。调气积精全神的功效,对于治疗疑难病证、陈年重病,大有裨益。恒久对峙,使精气神繁茂,到达祛病的目标。


除了气功,也有人以为散步最好,如朱仁康。其实道理相通,导引、吐纳、散步,都有放松心情,调解呼吸,使呼吸深长均匀、让人气定神安、物我两忘、气沉丹田之效。


陈苏生崇尚华佗的观点:“人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而。动摇则谷气全消,血脉流畅,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陈老说:“这正是积极有为的养生方法,比那老庄之学,专门讲究寂静无为,要高明多了。若一味放松形体,精神懈怠,贪图安逸,以为不参加统统劳动和活动,不斲丧一点体力,就是寂静无为,那就非但不能养生,反足以有碍养生了。”





03
起居饮食养生:调和阴阳


养生学以为,任何生命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必要一个相宜发展的生存环境。《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分析人的生运气动本于自然界的阴阳,人的各种生理活动都与自然界阴阳四时的变化密切相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上古灵活论》夸大“起居有常”,人的生存起居,须符合“四时五脏阴阳”才气制止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康健。在一天之中亦要云云。一天之中人体阳气的盛衰与自然界阴阳的消长变化相通应,人的起居应符合这一规律,做到起居有常,活动有度。笔者所访谈的每一位老中医都是按照这一规律安排生存的。路老、阎老、薛老、马老,生存都非常规律,早睡早起,在此不赘述。阎老研究子午流注,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有着深刻的理解。以为当代人动不动就冬3个月进补大量的羊肉,夏天又吃大量的冷饮,现实上最好是冬天食用百合、山萸肉等滋阴之品,夏天可以用一些补阳之品。阎老以为当代人夜生存,早上又睡懒觉,是当代社会的一大弊病,长此以往,对人的体质有很大的伤害。因为一日之中也有春夏秋冬,也应顺应自然界阴阳的消长变化来起居。不仅云云,阎老艾灸足三里都是在春夏两季,以养阳气。





04
精神养生


①好之、乐之的工作精神


名老专家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中医临床或学术有一股好之、乐之的研讨精神。经心投入,乐在其中。


朱仁康将本身的养生方法概括为“起得早,睡得好;不过饱,常跑跑;多笑笑,莫烦恼;做点事,永不老”。朱老八旬后尚对峙每周出2次专家门诊,每次限号20,陈苏生对峙临床诊疗工作不停到87岁高龄。国医大师路志正高龄仍旧担任着繁重的科研和门诊工作,薛崇成教授还每日对峙上班,马继兴教授现在仍在撰写《中国针灸史》一书,人们眼里的深奥、枯燥却是他全部的爱好地点。老中医们多年临证,到了暮年,诊疗水平愈发出神入化,得心应手。临床诊病也是他们的爱好地点。患者们也信赖老中医们所开的方药,疗效愈发好,这种良性循环对名老专家们的心理是一个良性的刺激。而且年高之后,老中医们大都动手总结本身多年的临证经验,以留给后人,为中医做点贡献。这种使命感,以及社会和他人对他们的必要、恭敬和感激对个体生命是很好的精神支持,养其神。临床、读书,活到老,学到总是他们共同的特点。肖龙友位列四台甫医之首,可每日还是白日诊病,夜间读书,朱仁康、路志正都是如许,乐在其中,不知老之将至。


老中医们的暮年固然忙碌,但这种耗神和养神并不矛盾。一阴一阳谓之道,神要用方能养,只要适度,勿过用即可。寂静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是做而不执之意。


②无私忘我、宠辱不惊的人生境界


老中医们的品德境界令人高山仰止,那种同心专心为公,忘我无我的境界令他们宠辱不惊、豪迈漂亮,自然可养浩然正气。这与那修真之士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方式相比,可算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养生之道了,但两者的共性在于都到达了那种忘我无我的境界,那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也是生命的最高境界,据笔者猜测,“天之道,补不敷泄有余”。生命体完全开放,会与外界举行有益于自身的物质能量交换,也就是中医讲的养浩然正气。中医理论以为,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一个人假如精神舒畅,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感情,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和谐,机体自然会处于康健状态。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本领降落,正气衰弱,而易于导致各种疾病。仁慈宽厚者胸怀宽广,高风亮节,不贪不淫,故能颐养天年。传统养生学夸大“形神同一”的理论。所谓的“形”即形体,指人的机体而言,而"神”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运气动的外在表现,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征象。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神同一,是指形体与精神类似一,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生命表现,只有形神同一,才气到达康健长寿的目标。中医学以为神是生运气动的主宰,能够统帅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并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论,以为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活动是密切相关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响脏腑阴阳气血的功能活动,一个人假如精神舒畅,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感情,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和谐,机体自然会处于康健状态。反之,不良的精神状态,可以直接影响到人体的脏腑功能,使得脏腑的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阻滞,抗病本领降落,正气衰弱,而易于导致各种疾病。


当代医学的研究也证明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康健有明显影响,心胸豪迈,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治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心理不康健的人则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降落,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偏高。所以,精神养生有着告急的意义。笔者所研究的每一位老中医,都有着精良修养,暖和宽厚,诚心诚意。这一方面是由于大家们都是饱学之士,且天性颖悟,由医而悟道,境界高了,自然对于人世的纷争、不平可以一笑了之。这有点类似古人所谓“六经注我”情形,通过读经,养浩然正气,个体生命得到了升华;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深谙医理,知道七情内伤,损人尤甚,所以本身多有排解的缘故。





③欲不可灭,欲不可纵——节制物欲的头脑


精、气、神为人之三宝,肾气为人先天之本。名老专家们都有节欲保精的头脑。朱仁康曾说本身:“寻常缄默沉静寡言、清心寡欲、注意节欲养生。碰到烦心之事,能耐烦控制,力戒烦恼,从不与人争吵,抱着与世无争的态度。陈苏生、蒲辅周、岳美中、沈仲奎等对节欲保精都有过论述。节欲是广义上的节欲,不只是节欲保精顾护肾气。这些名老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物质的欲望很低很低,他们的生存都极简朴,吃、穿、住、行都简朴大略得让后学、后辈们惭愧。采访薛崇成薛老时问及他一般都吃什么?薛老拿出他的午饭,那是一个袋装的麻花外加一袋黑芝麻糊。薛老的学生杨秋莉教授告诉我薛老生存极其简朴,不光在单元常年吃这些最简朴的饮食,在家也是如许。寻常骑车上放工,冬天最冷的时候坐公交车上放工。家里住房大略,放工回家看完新闻联播就是工作,常年云云,过着最简朴的生存。笔者去采访陆广莘教授也是如许,他住在一套极普通的老式的单元房内,没有装修、也没有客堂,程莘农老住在中研院一套50m²的单元房内,胡海牙家里,是北京郊区一个最普通的小区。笔者真是感触颇多,斯是陋室,唯其德罄!薛崇成教授曾说:“活得欲望愈低愈富足,愈简朴愈轻松。”


大道至简、道不远人。认真做人做事,心安理得,以精美、善意、淡然的心态面对生存,则康健长寿是不求自得的。当代太多的人刻意去养生,唯养生是从,少了一分生命的从容、坦荡、大气。欲求则不得,欲速则不达,反者道之动。只有放下了对个体生命的执着,认真地做人做事,生命体才气成为开放的系统,才气得到天地正气地滋养,灿烂开放。


以上是名老中医养生的一些共性,个体生命能够康健长寿是多种先后天的缘故原由促成的,本文仅是对名老中医群体康健长寿的初探。■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74981145429066303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7-10 16:36 , Processed in 0.09103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