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7|回复: 0

“钱有四不花,花了害子孙”:亲人过世时别花这4种钱,不是迷信

[复制链接]

123

主题

0

回帖

379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79
发表于 2024-3-30 18: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家三毛说:“世上的笑剧不需要款项就能产生,世上的悲剧大半和款项脱不了关系。”
显然,款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东西,衣食住行,都靠它。
但不管你多有钱,一旦花错了地方,或者花得比赚的多,款项就会害了你。
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
费钱也是要讲礼数的,要依照肯定的规则,并且能够有余有剩,才算好。
当我们到了中年,总会遇到亲人过世的环境,这是费钱的大地方。
办一场面子的葬礼,请人来帮助,把古老的仪式都搬上来,子孙们如许做了,就体现了孝道。
在我的老家,有一句刺耳的话:“所谓葬礼面子,不外是活人做给外人看。”
显然,这句话是有贬义的。
综合方方面面的环境,建议家有丧事的人要懂得:钱有四不花,花了害子孙。

01
讲局面的钱,别花,显得矫饰,也不是孝道。
《人民日报》外洋版曾经刊发了一篇文章,“侨乡青田推进墟落移风易俗——丧事不再发红包”。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浙江青田县,有侨乡返来办丧事,带着感谢村民的心,给到场葬礼的人送红包。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习俗。
一些讲局面的人,认为到场葬礼的人越多越好。导致本地形成了一批随处到场葬礼,领取红包的“职业人群”。
红包的金额,从一开始几十元,到了一两百。
算一算,要是来一百个人,那就耗资过万了。一千个人呢?恐怕一样寻常的家庭,吃不消了吧。
荣幸的是,颠末管理,青田县这种习俗已经抛弃了。
想一想,你的故乡是不是也有雷同的习俗?或者以请全村吃流水席、摆多个拱门、一连放礼炮等,来体现牌面,展示家底。
大概家中的老人,在病痛时,都没有花葬礼的钱多吧。这是本末倒置的,和孝道相违背的。
简单的葬礼,丢了面子,但家风显得更好。也不会给子孙添加负担。
02
修大墓的钱,别花,很浪费,还大概违规。
俗话说:“孝子床上一碗水,赛过坟前万堆灰。”
很多地方,有构筑大墓的风俗,认为坟墓越大,子孙就越威风。恨不得如秦始皇一样,构筑一座宫殿,当成坟墓。
占据一大片地皮,构筑坟墓,这多半是违规的做法。
三国时的曹操,临终前写下《终令》: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他的坟墓,就显得寒酸,陪葬品没有金银财宝,而是一些简单的陶器。
不是他家没钱,而是儿子曹丕恭敬父亲的安排,体现了孝道。曹操也一直推行节俭,注意言传身教。
坟墓相对平凡,但是不妨碍曹操“名垂千古”。
人的名声,是活着的时候,有没有成绩,是否帮助了别人,而不是死后有大坟墓。

03
卖乡下祖屋的钱,别花,这是败家的体现。
一些农村的人,这些年连续进城,买房,打工。甚至一家老小都去了外地过日子,回老家的次数很少了。
怎样分配老家的祖屋,大家每每会采用卖掉,然后分钱的做法。
实在,卖掉祖屋,把钱分掉,花掉,这是不对的。
人这一生,到底是讲求落叶归根。当本身很老了,大概会到老家看看,住一段时间。甚至有回老家养老的想法。
在明朗节的时候,回到老家,也还得有地方落脚。
祖屋大概一时半会没有用,但留下来,并没有弊端。人总得看远一点。
若是有须要,在老人过世之后,及时把老屋补缀一番,包管安全。
或者可以把老屋留给村里的其他亲戚居住,也算是功德一件。固然,租住之前,要有协议,克制多年后,扯不清。
老人走了,但是老屋还在,也算是人生另有根,有一份乡愁吧。
04
留给孩子读大学的钱,现在别花,等以后再花。
亲人过世,有多种环境,也不是亲人肯定就年事很大了,七老八十了。
也有一些亲人,由于种种不幸,在四五十岁就过世了。
如许的环境下,亲人留下的钱,多半是考虑孩子读书。
也有一些爷爷奶奶,过世之前,心疼某个孙辈,要把一辈子的积蓄给孙辈读书。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并没有逾期。
家中有一笔读书的钱,那就肯定不要随意花掉,分掉就更不行了。
从久远来看,把钱留下来,交给某个家人管理。等孩子上高中或者大学的时候,再逐步花。
特别是孩子的姑姑、伯伯叔叔,要以身作则,负担发迹庭的责任。万万不要做坑害孩子的事变,这是要遭天谴的。
当孩子学业有成的时候,一个原来支离破碎的家,还能重新焕发生机。

05
在“不花四种钱”的同时,还建议大家,花三种钱。
一是跟踪亲人的债务,及时还上,别丢了做人的规矩。
二是在亲人另有尊长的环境下,继承费钱供养尊长。比方说,爷爷奶奶过世了,但是太爷爷还健在,就应该把钱花在太爷爷身上,孝道不能丢。
三是葬礼的过程中,大家用饭、干活的工钱,按照地方的风俗,应该给,不要赖账。
办好一次简单葬礼,这是给子孙子女做出树模,是传递家风的好时机。
好钢用在刀刃上,真金用在关键处。
一个家庭,去繁存简,幸福安康。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泉源于网络。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50464776364966454/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5-14 21:00 , Processed in 0.09253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