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回复: 0

最好的养生:不争 不忧 不念

[复制链接]

167

主题

0

回帖

511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11
发表于 2025-3-14 10: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代医家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写道:"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这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真正养生不在草木金石间,而在方寸灵台处。人生如逆旅,最珍贵的行李是平和的心境,最有效的药方是通透的格局。

01
不争以养气
宋代高僧佛印有偈云: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某日东坡携酒来访,见佛印正在抄经。墨汁不慎染污袈裟,佛印却安然续笔。东坡笑问:"禅师不恼?"佛印提笔写下"心无挂碍"四字。厥后东坡贬谪惠州,在瘴疠之地建起"思天真斋",正是悟得此中真意。
王阳明少年时痴迷辞章,中年谪居龙场。在潮湿洞穴中,他褪去功名执念,终悟"心即理也"。那些在官场沉浮中郁郁而终的同寅,缺的从不是养生秘方,而是破心中贼的聪明。
《小窗幽记》有言:"让利精于取利,逃名巧于邀名。"凡间纷争如潮流,修得如如不动心,自能在惊涛骇浪中守住浩然之气。

02
不忧以凝神
魏晋名士陶渊明归隐后,在《自祭文》中写道:"勤靡余劳,心有常闲。"这份从容,源自他"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的简单生活。当昔日同学为五斗米折腰时,他在东篱采菊,南山种豆,将精力滋养得愈发清透。
清代学者张岱在《陶庵梦忆》中纪录:其祖父张汝霖暮年隐居云门山,书房仅置一榻一几。逐日晨起焚香煮茶,午后临帖观云。有慕名来访者问养生之道,老人笑指山间流泉:"但观此水,昼夜不舍却未尝停留。"
《遵生八笺》有云:"神贵凝而恶散,气贵聚而忌耗。"今世人常困于信息焦虑,实则需学古人"闭门便是深山"的功夫。如白玉蟾诗中所言:"满室天香仙子家,一琴一剑一杯茶。"

03
不念以全性
北宋名臣范仲淹幼年丧父,随母改嫁时受尽冷眼。厥后科举高中,却因耿直屡遭贬谪。他在《岳阳楼记》中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是将半生浮沉化作了千年回响。那些折辱过他的人早已湮没无闻,而他以"先忧后乐"之心永驻青史。
元代画家倪瓒遭遇浊世,散尽家财流落太湖。在《题容膝斋图》中自述:"天地一蘧庐,生死犹旦暮。"他将离合悲欢沉淀为水墨山水,在《渔庄秋霁图》中留白处,可见真正的养生大道。
李时珍说:"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遗忘不是薄情,而是将生命能量聚焦于当下。犹如禅宗公案所言:"昨日之事不可留,留之则白鹭立雪。"


《黄帝内经》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养心三境,实为人生三层修为:不争则气息绵长,不忧则神明内守,不念则天性圆融。当我们学会在喧嚣中修篱种菊,于无常处坐看云起,便是把握了最珍贵的养生秘钥。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81477821156737551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5-11 00:06 , Processed in 1.06479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