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9|回复: 0

北京日报:春节收发红包当心别踩“雷区”

[复制链接]

169

主题

0

回帖

517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17
发表于 2025-2-7 04: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间免不了发个红包以示心意。它或是长辈给晚辈的压岁钱,或是晚辈孝顺长辈的“孝心包”,当然也有情侣之间相互体现爱意的。那么,关于红包有哪些法律知识应该知晓?现实生活中发红包要当心哪些“雷区”呢?
Q1
孩子收的红包能归父母吗?
给压岁钱的举动在法律上被认定为赠与举动,详细是指他人志愿无偿地将财产全部权转移给受赠人。我国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条规定:赠与条约是赠与人将本身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体现担当赠与的条约。只要赠与人体现给孩子压岁钱、孩子或其监护人体现同意,双方之间就已经产生正当有效的赠与条约。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为亲朋好友直接将压岁钱交给孩子或其监护人,交付完成后,压岁钱的全部权即发生转移,除非取得孩子及其监护人同意,否则给出去的压岁钱不能容易索回。
民法典第十三条规定: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殒命时止,具有民事权利本领,依法享有民事权利,负担民事任务。尽管孩子作为未成年人,其民事举动本领不完全,但是其民事权利本领自出生时就具备,孩子有权担当压岁钱赠与并取得压岁钱的全部权。因此,无论压岁钱给到的是孩子本人照旧监护人,钱款现实由孩子本身保存照旧由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代为保存,一旦赠与举动成立,压岁钱的归属都是明确的,即由孩子全部。对于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担当赠与举动需由其监护人同意或追认。对于超过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其收下文具、玩具等礼物或数额较小的压岁钱的举动是有效的,但假如礼物贵重或红包数额巨大,则需要其监护人同意或追认。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的压岁钱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代为保管。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可以代未成年人保管压岁钱,但保管方式应当符正当律规定。民法典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监护人应当按照最有利于被监护人的原则推行监护职责;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可见,作为监护人的父母可以替孩子保管压岁钱,但是除了维护孩子利益之外,是不能处分这笔钱的。
父母代为保管压岁钱,并不影响其现实归属。假如父母拒不返还压岁钱,应当负担不妥得利返还的法律责任。
张某与王某离婚后,其子小王由父亲王某抚养。王某再婚,与郭某组成新的家庭后,二人共同抚养小王。一次,小王将收到的2500元压岁钱交给郭某保存,郭某将压岁钱储存至其名下的银行卡中。后王某去世,小王由亲生母亲张某抚养。由于生活学习需要,小王向郭某主张返还2500元压岁钱,遭到拒绝后诉至法院。法院最终判决郭某将代为保管的压岁钱2500元返还于小王。
压岁钱归孩子本人全部,不属于父母的夫妻共同财产,父母离婚也不会改变压岁钱的归属。蔡某和王某原是夫妻,育有小甲、小乙两个孩子。后因夫妻感情反面,王某带孩子脱离后与本身父母共同生活。蔡某告状离婚,并要求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及两个孩子名下存款。法院支持了蔡某要求离婚及分割夫妻财产的诉讼哀求,但对于要求分割两个孩子名下存款的哀求不予支持。由于他们名下存款是两人成长过程中担当他人赠与所得的压岁钱等,是长辈基于支属关系对晚辈进行的财产性赠与,应归未成年人本人全部。
压岁钱虽然归孩子全部,但他们并非可以完全自行支配、使用压岁钱。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举动本领人,由其监护人署理实施民事法律举动;八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自然人为限制民事举动本领人,实施民事法律举动由其监护人署理大概经其监护人同意、追认,但可以独立实施纯赢利益的民事法律举动大概与其年事、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举动;但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本身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举动本领人。也就是说,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自行支配使用压岁钱,可以通过其父母等监护人署理使用;八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支配使用与其年事、智力相适应的、金额不大的压岁钱,但对于大额压岁钱的支配,还应当得到父母或监护人的同意或由他们代为支配。但十六周岁以上、以本身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除外。若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实行了与其年事、智力、精神康健状态不相适应的斲丧,需要经过其父母或监护人的同意或追认才有效,不同意或不追认的,可以要求退款。
Q2
发出去的红包还能要回吗?
随着电子付出方式的不断发展,微信红包继续和拓展了传统红包的形态和功能,在社会来往和生活中扮演了紧张的角色。从法律性质来看,微信红包和传统意义上的红包是相同的,都是一种赠与举动。从付出规则上,微信红包一样平常不超过200元。一方发送微信红包、另一方吸取之后,赠与举动即已经完成。假如对方在微信设定的时间内未吸取,微信红包会自动退回。从我国的根本国情、民风风俗以及民众广泛的经济收入和支出水平思量,无偿赠与200元及以下的红包是社会公众通常可以担当的水准,因此对方吸取之后,除非对方同意,一样平常情况下,微信红包不能索回。
春节时发放的红包除了有长辈给晚辈的,还有晚辈孝顺长辈的,当然也有情侣之间相互体现爱意的。这些红包数额通常较大,很多人会使用微信转账功能。微信转账和微信红包本质上都是通过电子付出的方式向他人交付肯定命额的款项,但在实践中,双方通常对争议款项的性质属于乞贷照旧赠与存在较大争议。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条约编通则多少题目的解释》第一条第一款的规定,即人民法院依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第四百六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解释条约条款时,应当以词句的通常含义为基础,结合相关条款、条约的性质和目的、风俗以及诚信原则,参考缔约配景、磋商过程、推行举动等因素确定争议条款的含义。因此,确定争议款项的性质,应当综合双方之间的转账配景、经济状态、社会习俗等多种因素予以认定。
在此情况下,微信红包以及有特殊含义的“520”“1314”等转账均属于赠与举动,无需返还;其他数额的转账则需要结合其他证据予以认定。详细可通过以下两起案例来了解法律上对于红包和转账的认定:
田先生在爱情期间,多次通过社交软件向女友游女士转账,金额多为数百、数千元。别的,他还多次向游女士发送金额为5.2元、52元、13.14元的红包。游女士也有多笔向田先生的微信转账,每次的金额为520元。两人分手后,田先生诉至法院,要求游女士偿还乞贷5万余元并付出利钱。法院审理后认为,田先生在长达三年多的时间对游女士多次进行数额不等的转账,该部分转账由多笔5.2元、13.14元、52元、100元、200元等小额转账构成,此中包含微信红包以及有特殊含义的“520”等转账,均无法认定是乞贷。结合微信聊天记录等证据,仅能认定双方之间存在4000元的乞贷,因此法院最终判决游女士给付田先生乞贷4000元及利钱。
在另一案例中,刘女士与周先生是微信好友,刘女士先后通过各种形式向周先生付出款项,此中通过微信转账付出12900元,通过微信红包付出共计2769元。双方关系破碎后,刘女士诉至法院,要求周先生偿还上述乞贷。周先生则认为,上述款项均为赠与,无需偿还。法院审理后认为,刘女士出于对周先生生活资助的目的,向其发送的2769元微信红包属于赠与举动,无需偿还;通过微信转账付出的12900元,周先生虽辩称是赠与,但并无证据证明刘女士就此曾作出赠与的意思体现,且思量到刘女士的现实转账金额及周先生曾向刘女士乞贷还贷、周先生也曾体现过本身经济困难等情况,刘女士通过微信转账付出的款项应认定为向其提供的乞贷,周先生应予偿还。法院最终判令周先生向刘女士偿还乞贷12900元。
“520”“1314”等数额不符合民间借贷的一样平常特性,更加符合一样寻常生活支出特性,并具有肯定的祝福和希冀的含义。根据生活经验和借贷风俗,在第一个案例中,田先生向女友实施上述转账的真实意思更加符合祝福、赠与性质以及共同生活的零散支出,并非出于借贷合意,且双方存在相互转账的举动,结合双方的聊天记录,无法认定双方就该部分转账的款项告竣借贷合意。微信转账与微信红包不同,是社会主体之间常用的一种付款方式。在第二个案例中,并无证据证明刘女士对于微信转账金额作出赠与的意思体现,结合有关毕竟,微信转账付出的金额最终被法院认定为需要偿还的乞贷。
Q3
微信群里的红包能随便抢吗?
在微信群里抢红包是近年来春节期间喜闻乐见的娱乐运动之一。普通的微信群“抢红包”是发放红包者以娱乐为目的,志愿向群内其他人员实施的单向赠与。但一些非法分子将微信群抢红包作为实施犯罪运动的场合,市民在抢红包时应特殊注意千万别踩入“雷区”。
李某、洪某等人以一出租房为据点,雇佣多人运用智能手机、电脑等装备创建微信群,拉拢赌客进行网络赌博。参赌人员到场微信群,通过微信或付出宝将赌资转至庄家的账号计入分值后,根据竞猜游戏网站的开奖结果,以押大小、单双等方式在群内投注赌博。案发后,法院判决被告人李某、洪某等犯开设赌场罪,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退缴违法所得。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开设赌场”的含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了局所,线上的微信群也可能成为实施犯罪运动的“赌场”。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微信群红包的陌生人付出结算功能,通过约请人员到场微信群的方式招揽赌客,根据竞猜游戏网站的开奖结果等方式进行赌博,设定赌博规则,并使用微信群进行控制管理,该类举动涉嫌构成开设赌场罪或赌博罪,到场“抢红包”的举动人若符合赌资较大尺度,将受到行政处罚。
类似的还有一类犯恶举动,犯罪分子以“抢红包”为掩护,实则通过这一本领进行洗钱运动,计划将电诈、私运、毒品交易等上游犯罪所得的非法资金进行洗白。例如,张某通过某网络平台结识一网友赵某,双方约定,张某每天通过付出宝平台输入赵某告知的口令,领取其发放的口令红包,在扣除肯定比例利益费后再将剩余金额通过第三方付出平台转到赵某指定的第三方账户。法院审理后认为,张某明知资金是犯罪所得仍通过口令红包的形式予以转移,其举动已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在此提示各人:要提高法律意识和辨别本领,注意掩护个人隐私信息,来路不明的红包不能抢,切勿因企图小利成为犯罪分子的“工具人”,更不要随意出租出借本身的电话卡、银行卡、第三方付出平台账户等,不要用本身的账户替他人提现,否则看似只是“走账”,实在可能已经沦为犯罪分子洗钱的工具,将面临法律的制裁。
本文刊载于《北京日报》2025年2月5日第10版
供稿:立案庭 李一帆
组宣处 王俐然
原标题:《北京日报:春节收发红包当心别踩“雷区”》
阅读原文
来源:北京三中院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68291824419963402/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7-20 19:58 , Processed in 0.08761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