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5|回复: 0

本日处暑,超长版三伏天即将竣事!养生要做好这5件事!

[复制链接]

150

主题

0

回帖

460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60
发表于 2024-8-22 07: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月22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处暑即为“出暑”,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即将竣事。
处暑的到来也预示着“三伏天”将竣事,凉快感愈加显着。处暑后燥气开始天生,轻易出现皮肤、口鼻干燥等不适,此时正是润养的好时节。
不外,处暑+出伏在即,白天依旧暑热盛行,但昼夜温差渐渐增大,轻易出现感冒、咳嗽等不适,养生尤其要注意过好这“三关”!
处暑养生过好这“三关”
河南省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张蕊2024年8月在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微信公号刊文指出,处暑养生要注意3点。①
1. 秋乏关
处暑节气,是气候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很多人会出现疲劳感,因此我们要实时调解作息规律,制止晚睡。
2. 秋燥关
处暑时节,气候渐渐干燥,燥邪易灼伤肺津,此时饮食宜多食用具有养阴润肺作用的食物,如银耳、玉米、百合、莲子等食物,防止燥邪伤害人体阴液。
康健时报图
3. 霉菌关
处暑以后,气温降落,雨水增多,给霉菌创造了适宜的繁殖条件。三伏天时,空调大开,室内透风次数少,轻易繁殖微生物。因此处暑以后,应经常开窗使氛围活动。
处暑养生记住“五个不”
处暑是往秋季过渡的时节,在这个阶段做好防护加强体质,可以减少秋冬季部分疾病的发生。对此,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韩晓明2023年在医院微信公号刊文提出处暑养生记住“五个不”。②
1. 清洁不马虎
鉴于雨水较多,潮湿的环境给真菌提供精良的生存机会,具有湿疹等皮肤病或是易过敏人群要做好皮肤清洁工作。
2. 寒凉不贪吃
像西瓜这样大寒的瓜果,处暑时节要减少摄入。爱吃烧烤的人群也要减少宵夜频率,长期不注意,轻易引发腹泻、急性胃肠炎等肠胃炎症。
康健时报图
3. 锻炼不松散
对于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老慢支病史人群,必要加强体质,加强锻炼,减少当季发病可能,为冬季保健打下基础。
4. 只管不悲秋
秋季轻易使人陷入悲伤的感情,若再加上长期过度思虑,则轻易伤脾,重者会产生抑郁。
5. 空调不调低
现在气温还未完全降落,昼夜温差大,是心梗、脑梗高发的危险期,对阳虚体质、寒凝气滞人群,必要做盛情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康健时报图
处暑过后,做好这5件事!
1. 多吃4种食物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住院医师张怡婧2023年在医院微信公号刊文提出,处暑时节适合食用养阴清热、滋阴润燥的食物。③
(1)鸭肉:谚语有云“处暑送鸭,无病各家”,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之功效。
(2)百合: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能。
(3)莲藕:又被称作“水中之宝”,有清热生津、止渴除烦、健脾止泻功能。
(4)胡萝卜:有“小人参”之美称,可以健脾和中、疏肝明目、化痰止咳、清热解毒。
康健时报图
2. 多喝5种茶水
北京市宁静里医院和医堂主治中医师赵鑫在医院微信公号刊文介绍,应对秋季鼻咽干痒的问题,应该从滋阴清肺润燥入手,可以试试用以下几味较平和的中药代茶饮。④
(1)百合玉竹茶:百合、玉竹各10克,用于口鼻干燥的秋燥轻症。
(2)陈皮菊花茶:陈皮、菊花各5克,用于胃胀,口干,目赤的秋季气郁肝热之证。
(3)乌梅饮:乌梅10克,山楂10克,陈皮5克,桑葚10克,用于口干喜饮,乏力食欲缺乏的暑热伤阴,脾肺阴虚之证。
(4)玄参麦冬桔梗甘草茶:玄参、麦冬、桔梗、甘草各5克,用于阴虚肺燥的慢性咽炎患者。
(5)西洋参枸杞茶:用于乏力口干,眼干涩的肝肾阴虚者。
以上各组均可以600毫升水煮沸5分钟后少量多次饮用。不仅能缓解症状,而且口味酸甜滋润,也是一种很好的饮料更换。
3. 多按护脾胃穴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在8月2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会上介绍,在处暑阶段多按两个穴位可以掩护脾胃。⑤
第一个是极泉穴。可以把上臂抬起来,袒露腋窝,腋窝正中心是极泉穴,用拇指按住极泉穴,按到疼痛为准,按压30~50次。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示范按揉极泉穴。发布会图片
第二个是手三里穴。掌心向胸,弯曲前臂于前胸,于肘部横纹下三横指、前臂肌肉隆起处按手三里穴,可以连续按压30~50次。
4. 多做扩胸活动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韩晓明2023年在医院微信公号刊文介绍,处暑补肺,不仅可以减少秋季感冒的概率还能低沉冬季慢性病发作的可能。中医养生操八段锦中第二式的“左右开弓似射雕”,通过左右推拉的扩胸动作,可以更好地资助人们排出体内浊气,吸收自然界的清气。⑥
5. 多给脐部保暖
重庆市中医院中医经典科主任任毅2022年在医院微信公号刊文介绍,处暑节气过后,气候渐凉,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假如对脐部防护不妥,寒气都很轻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引发身段不适。而寒气假如在小腹部位积聚太多,还会导致各种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⑦
本文综合自:
①2024-08-21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处暑养生重在“三防”》
②2023-08-24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祛脾湿、防秋燥,中医教您处暑养生》
③2023-08-23广州中医药大学三附院《暑气将尽,处暑养生这些康健食物别错过!》
④2023-08-18北京市宁静里医院《【和医科普】二十四节气养生之处暑养生》
⑤2024-8-21国家卫生康健委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康健有关环境》
⑥2023-08-24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祛脾湿、防秋燥,中医教您处暑养生》
⑦2022-09-02重庆市中医院服务号《怎么吃、怎么喝?处暑养生全攻略!》
来源: 康健时报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05750351388770855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7-14 03:16 , Processed in 0.09958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