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2|回复: 0

献给逐步老去的50后、60后,只许看,不许哭,奶奶:再也回不去了

[复制链接]

149

主题

0

回帖

457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57
发表于 2024-2-18 13: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麒麟鉴史

编辑|麒麟鉴史

为什么爷爷奶奶总是唠叨着这样一句话:不像已往我们那个时间...
每次听到这句话,我总会陷入想象,爷爷奶奶履历过什么呢?五六十年代有什么值得他们这样吊唁的?
致敬五零六零后爷爷奶奶的一封信,全都是回忆,答应我只许看,不许哭,好吗?

属于时代的影象

倘若你做了一场梦,梦到自己回到了五六十年代,在梦里你看到了爷爷奶奶的童年,也见证了爷爷奶奶的成长。但是你并不以为它是一个梦,以致你想一辈子待在梦里不出来。直到你的奶奶说了一句:“大孙子(孙女),起来用饭了。”

五六十年的孩子都有一份雷同的童年影象,那时的中国刚刚建立不久,很多地方都由于战乱而导致十分贫困,这份贫困大概存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又大概改变的很快。
但是新生命的落地不会由于这贫瘠的时代而克制,就在这满目琳琅的地皮涌现了一群自由自在的孩童,他们对这个时代没有求全非难,反而在这个时代找寻了属于自己的乐园。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春天,万物复苏的季候。小草探出脑壳打量着周围的景致、花朵也露出娇羞的面庞享受春风的洗礼、枝头也吐出新芽触摸那第一缕阳光。
放风筝就是每个人必须履历的事情,那个时间只有大片的田野,没有鳞次栉比的工厂,有大片空地供予孩子们玩耍,几个玩伴肆意奔跑在闲空的田野上。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炎天,光着膀子的少年挽起的裤腿站在小溪旁,那时的溪流真的很清亮,就像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述的那样“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随着孩子王一声令下,扑腾、扑腾就像下饺子一样全都下到内里去了。孩子王就是一行孩童里年龄最大的,也具有佩服力才有可能当各人的首领。

下溪流里可不是光顾着玩,捉虾摸鱼才是目标,有劳绩对他们来说自然是非常好的,没有劳绩就当是洗了个澡。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其一》
秋天,充满忙碌的季候,田野里全都是满头大汗的爸爸妈妈,在认真的查收自己的付出。偶然也会议论到“张大哥家今年的收成真不错”、“村头二娃子家今年的收成不是很好”。
孩子们不是很关心这种事情,由于在完成父母交代后的事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去去去,一边玩去,别帮倒忙”,孩子们固然会自觉地脱离了。

几个孩子又会聚在一起开始新的目标了,秋天也是唯一野味最多的季候,几个孩子便会各自寻找一片区域逮捕蚂蚱和蟋蟀,然后烤了吃。数目多的情况下几个人会分了带回家,在那个年代,人们总结了一句话“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晨起开门满山雪,雪晴云淡日光寒。---郑板桥《山中雪后》
冬天,万物都入了冬眠,只留下这白皑皑的天下孤独的旋转,恐怕也只有那群孩童才是冲破沉寂寒冬的关键。
是啊,冬天来了,下了一场大雪,一群小伙伴就分成两派打雪仗,相互攻打,两个队伍有负责制造雪球的,有负责投掷的,场面是相当的猛烈。
固然了,中央制造雪球的和投掷收肯定会交换的,不然就显得欺负人了。像这种玩法,一天下来也不以为累,直抵家里人出来喊用饭。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刘过《唐多令》
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八三五六、三八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份口诀,又有多少人为了这份口诀练了多久。

五六十年代总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回忆,让每个人的童年影象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投沙包、打弹弓、滚铁环、跳皮筋、打陀螺等等,这些游戏充斥着他们的童年,让原本就很枯燥乏味的生存有一丝丝的精彩。

童年的身份终会已往,而成长才是面对变故的唯一底牌。是孩童就免不了要成长要长大,二十岁,风华正茂。当时的你正好遇上知青下乡,有志之士毅然大胆面对。
成长总要付出代价

新时代固然有新征程,五六十年代的新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万物萌芽的时期。

少年辛劳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新中国建立之初,正是一个民族复兴的时代,虽然这条路上随时都充满了挑衅和困难,但是依然有很多前辈先驱当仁不让的投入当中,为了重建故里付出了一生的精力。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在少年。---佚名《增广贤文》
固然了“知青下乡”就是当时最好见证,由于整个国家当时还在处于“摸着水过河”对一切事物都还处在探索时期。由于政策缘故原由,致使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就单对怎样安置结业生工作题目也成了国家一大困难。
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岳飞《鹊桥仙》
在颠末中央多种分析,考虑到各个地方的局势,终极确定了“上山下乡活动”让一大批有志青年去农村展示自己的才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尺度”推动这个决定的实行,也是考虑当时中国国情,为了尽量均衡各地之间的文化差异,让一批有志之士下到农村进行实践,自由自己亲身履历才气蜕变成国之栋梁。
另一方面,让那些没有到场“上山下乡”的结业生留在城市,在城市寻找一条理论联合的门路。

此中那里无人间,只恐难酬壮士心。---顾炎武《海上》
但是很遗憾,当时全国人民头脑觉悟还是很低,这项活动受到很多人的阻挠和误解,导致这项活动变成了逼迫性的,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最后颠末各种事端没到达预期的答案。
上山下乡不但是属于一个时间段,它可以运用到每个阶段,“上山下乡活动”出如今那个敏感特别的时期,但是它仍需要用公道的态度去端正它。
直到如今,从争议的角度来看,“上山下山活动”可会是一个时代的“失败品”但是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它就是一项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决策,让城市青年熟悉到农村劳作的劳易,从亲身履历里感悟勤奋、务实、简朴六字的深刻含义。只能说当时提出这项活动的伟人太高瞻远瞩了。都是为了新中国和提高人民幸福指数而努力。

在那个年代,简朴和幸福,现实与梦想相互交斥,有抱负、有不甘、有痛有笑,更多的还是自己亲身履历的每一件事。
梦终究还是醒了

如今的一砖一瓦,上面都残留着五六十年代的汗水,可我们始终无法见证它的历史,只是一觉醒来,梦消散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花儿每年都有开得最艳的时间,只是赏花的人只会越来越老。对于五六十年代的人来讲,时间就像一把弓箭,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你便已经不可能放下,你期待着长大,期待着有优美的履历,可是开弓哪有回头箭,你只能不绝向前打击,不可有丝毫怠慢,由于你在和时间赛跑。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
如今五零六零后人已经逐渐老去,可是这些鲜明的影象不会老去,他们只是被收藏了。是啊,那是独属于那个时代的回忆,云云贵重。再看如今,孩子们吃的、穿的、用的他们一定会很倾慕吧!

南柯一梦终须醒,浮生若梦皆是空。---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好的奶奶,我马上起来。”涮牙的时间,你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刚刚只是做了一场梦啊。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08172074911449615/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5-14 17:58 , Processed in 0.09192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