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1|回复: 0

寻美食万千,《我的美食向导》开启风味探索之旅

[复制链接]

148

主题

0

回帖

45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54
发表于 2024-1-15 04: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到美食记载片,陈晓卿是个绕不开的人。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中华大地上的独特美食多以创造性的形态呈现在他的作品中。近期陈晓卿导演的记载片《我的美食向导》在腾讯视频播出。这一次陈晓卿采用更为大胆的情势,更深入地探索一些素未碰面的生存与滋味。
在该记载片中,陈晓卿走到镜头前,以第一人称视角寻访美食,先后前往长沙、潮汕、喀什、温州、云南、山西、杭嘉湖、山东八个地区,与不同的向导踏上风味探索之旅,发掘美食背后的人与文化,借美好的食物本身展示精彩纷呈的地区特色。

向导是连接人与美食的前言
安闲探索各地风味
“美食不仅是鲜味,更是一种粘合剂,让人有更多的理解和沟通。”《我的美食向导》是陈晓卿和不同的向导完成风味探索的路程。

在提及“向导”的标定时,陈晓卿说道,“向导”有两个维度:“一是带我们探求美食的人,他以他的视角带我们探索美食的味道、工艺的制作;二是食物本身就是我们的向导,食物不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它更代表着背后所蕴藏的人文历史,以及独特的风土人情。”
《我的美食向导》英文名为“China Beyond Tastes”,寓意“在味道之上,看到真实的中国”。美食是一种人文体验,而非仅仅的果腹需求。通过美食了解中国,这是一场味蕾和心灵的奇妙冒险。

在第一会合,陈晓卿的长沙风味之旅从株洲拉开帷幕。提及湖南菜系,绕不开的一个字就是“辣”,湖南人对辣的运用已臻化境。陈晓卿心心念念的招牌辣椒炒肉,便是来自当地的一位美食向导——厨师好友小马。
这道享有盛名的招牌菜,配料其实非常简朴:辣椒粒、猪肉片、一勺清水。每一道湘菜中辣味的灵魂泉源,都是由新鲜水平不同的辣椒锻造的。辣椒炒肉是湘菜里必点的名菜,但对陈晓卿来说是生疏的,由于他需要从买菜开始体验。
逛街市简直是感受一个地方风土人情最合适的方式。陈晓卿跟随墟落厨师小马从在街市挑选食材开始感受长沙风味,吃生豆腐品尝豆的本味、嚼生的菜鉴定新鲜度,另有当地人挑选辣椒的法门等等。

采购完食材,厨师小马将不同熟度的辣椒混淆,快刀斩成颗粒,加入嫩滑的原种猪肉,佐以一勺清水让辣椒与肉在味道上相互吸取,最终一碗汤汁浓白、口胃清香的辣椒小炒肉烹饪完成。
大快朵颐之余,陈晓卿对不同年份剁辣椒的口胃颇有感悟,“发酵一年剁椒,像年轻小伙,血气方刚,粗声大气,很外向。三年陈的剁椒(则)更成熟妥当,后味绵长”。

湘菜里辣椒的运用千变万化,不同品种、口感的辣椒,湖南人都有约定俗成的烹饪方式。这也反映了中餐烹饪是履历之学,书面很难准确概括,履历与感觉就是考验中餐厨师的学问本事。

通过一道菜,探寻背后的故事。《我的美食向导》中陈晓卿用本身的视角,寻访美食并探讨食物背后的故事。通过对每个都会美食的探讨,让观众更加了解各个都会关于美食的历史与人文。
食物是一种语言
为人们“指引回家的路”
“潮汕”一会合,陈晓卿和“美食向导”们在潮汕寻觅风味故事,走访了南澳岛、普宁、福合埕等多地,一起上记载了包罗小管鱿鱼、麻叶、粿条、生腌、猪脚饭以及林檎等当地特色美食。
陈晓卿回忆,已往他曾用“美食孤岛”来形容潮汕,而这次的潮汕风味探索之旅,让他对“美食与故乡”有了全新的理解。

潮汕这片土地上有勤劳出海、执着于鲜味的平凡渔家,也有回到汕头重修祖宅的知识分子;有街头最接地气的粿条面,也有大隐隐于市的潮汕传统菜肴。这些真正扎根于潮汕人生存细节中的食物故事,触动了观众的思乡情愫。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传授许纪霖表示,“爱国爱故乡不是观念上的,而是生理上的渴望。胃永世不会背叛我们,让我们知道根在哪儿。”透过“潮汕林檎”这款只能在当地享用的食物,许纪霖提出了对潮汕美食的观察,“食物也是一种来往的语言,从前大家在一个家属里,大家共享的那段生存、那段记忆呈现出来的,(是)食物为人们指引回家的路。”

谈到记忆中的故乡味道,陈晓卿推荐了糁汤,“它在北京难以找到,确实没有很多人吃,就是一个特别小众的食物。想到糁汤的味道,口腔里的分泌都会加剧!故乡的味道是最有生命力的、是长在土地里的,而不是盆栽一样。”
别有乡愁一万重。原乡是一种牵挂,是大家心里一种魂牵梦绕的情怀。对于全球潮汕人的原乡情怀,陈晓卿总结道,“在潮汕人的眼里,食物是凝固的时间。潮汕风味就像一只贴满了标签的行李箱,那些花花绿绿的标签,是潮汕人不绝行走的脚步。而那只行李箱本身,则是他们对故土的认同。”

很多在外流落的潮汕观众被片中美食所吸引,感慨“这不仅是一部平凡的美食记载片,更是一部风味相册”“透过记载片中的美食,回忆起小时候和家人共度的幸福韶光,现在满满的都是珍贵回忆。”
在美食记载片中重寻故乡的至珍风味、点亮记忆中的故乡味道,探寻美食背后的故事,用食物链接起人与人之间的情绪。陈晓卿实验通过食物把更多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在影像中找到记忆中的味道。

无论历史多么波澜壮阔,最后落到餐桌上,都是不动声色的一盘。陈晓卿在《我的美食向导》中通过个体视角探寻街头巷尾的美食,同时积极揭开美食背后的历史文化,将个人的风味体验分享给更多热爱美食和生存的观众。他和嘉宾、向导们对于潮汕美食的生动观察,让全球的潮汕人共同感受到了家的味道。
以美食为前言
相遇都会人文
《我的美食向导》成功地将美食、人文历史、路程结合为一体,既保持了团队风格,也进行了合适的创新,让人印象深刻。
在问及“如何看待美食与人文之间的关系”时,陈晓卿表示,“美食本身就是人文。全部的食物,都会带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更好地了解我们今天为什么会如许。”

丢失了吃的热情,就是丢失了回家的灯塔。对于潮汕人来说,没有“躺平”二字。如今的“潮汕”,代表着沿海经济的发达,然而数百年前受制于明朝严肃的“禁海政策”,潮汕先民并没有享受到海洋馈赠,以致因焦灼而彷徨。
海水的冲击没有送来丰盛的海鲜和商贸财富,反倒意味着狭小的耕地面积和激烈的食物资源争夺。一盘布满了苦味的麻叶,承载的就是潮汕人在饮食历史上的真实开局。

靠海的盐碱地倒霉于农耕作物生长,但用于制绳织布的麻却生命力茂盛。只管其嫩叶含有毒素,不认命的潮汕人却把它做成了开胃菜:用大芥菜在腌制过程中发酵产生的汤汁来“究”麻叶,能有用去除苦味,再用普宁豆酱轻轻点化,就成了一道有用补充矿物质元素的下饭菜。
麻叶只是潮汕人抗争命运的一个剖面。为了种植更丰富的食物,潮汕人开始“种田如绣花”,小小一块地就种出了红薯、秋葵、番石榴,成绩了精耕细作的奇迹。

全部过往的岁月,也落在了今日的潮汕饭桌上。任潮起潮落,麻叶仍旧是日常生存必不可少的菜式,也是潮汕人甘贫乐道传统的延续。当勤勤劳恳做粿条店营生的老板,随口说出“如果想吃好吃的肯定要下点功夫” 的黄金哲理,就能知道潮汕菜好吃的最深层秘密。

正如许纪霖老师所说:“现在社会有躺平、摆烂、丧文化,建议年轻人保持好的状态的话,就是需要保持好的胃口。一个人如果对生存失去热情,那肯定是从胃先开始的。”
曾经书写岁月艰辛的麻叶,在新期间成为潮汕人最具代表性的独特滋味。在潮汕似乎吃喝不仅是口腹之欲,更是每个潮汕人实现自我认同的方式。当生存的重压让人们陷入狐疑时,潮汕人仅凭好好吃饭,就能解决大部分人关于“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要去哪儿”的自我认知困难。

《我的美食向导》将美食与文化、旅行组合,实现精神与物质食粮双线并行的创作思路。不仅是一场穿越味蕾的冒险之旅,也是一次关于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奇妙探索。
通过陈晓卿的报告,观众得以一窥博大博识的中华丽食文化,更感受到对美食的敬重和热爱。陈晓卿用他的专业知识和真实情绪引领着美食节目的新潮流,为观众带来了亘古未有的视听盛宴。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23207601146741284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7-17 21:15 , Processed in 0.10146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