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7|回复: 0

京津冀过大年丨首个“天下非遗版”春节,这些非遗项目你体验过吗

[复制链接]

112

主题

0

回帖

346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46
发表于 2025-2-14 05: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过了正月十五,年才算真正过完。”作为“天下非遗版”首个春节,蛇年春节,你是怎么过的?都
体验过哪些非遗项目?你能说出几个京津冀非遗项目?下面一起来看京津冀“国字号”非遗特色项目——
北京

  • 京剧: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的脚色主要分为生、旦、净、丑等行当,每个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

  • 厂甸庙会:
厂甸庙会始于明代嘉靖,历经过祭祀而庙市,渐成文商并举的春节逛厂甸民俗运动。以其悠久的汗青、宏大的规模、开放性的形式,尤其是鲜明的京味文化特色在京城独树一帜。

  • 九曲黄河阵灯俗:
九曲黄河阵灯俗又称“灯场子”,明初,由山西移民传入东田各庄,至今有六百多年的汗青。阵式按周易九宫八卦方位,阵内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宫加上中宫共有九宫,系模拟古代战阵而成。

  • 千军台庄户幡会:
千军台、庄户幡会原名叫做“天人吉祥盛会”,既有旌旗招展,又有乐曲相伴,场面庄严肃穆。幡会通过艺人间表演技艺的口传心授,传扬人民祈福迎祥的民间习俗,是北京民俗文化研究的活化石。

  • 敛巧饭习俗:
“敛巧饭习俗”始于清代,元宵节期间女性村民聚在一起吃敛巧饭。做饭时在锅内放入针线、铜钱等物,吃到的人会以为自己求到了巧艺和财运。吃敛巧饭前,人们要扬饭喂“巧”即麻雀、山雀等鸟类,口念吉祥之词。运动中,戏班和花会也会助兴演出。

  • 捏面人:
捏面人也称“面塑”、“江米人”,是以食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的一种传统塑作艺术。面人多以动物和神话传说、汗青故事及戏曲中的人物为题材,制作一般先采用捏、搓、揉、掀等本领塑造大要形制,再用竹刀描画手脚、头面、神情等局部细节。

  • 皮影戏:
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影人一般分头、身、四肢等几部门,均为侧影,演出时将影人的头插于身部,身与四肢相接,同时在身部和两手安上三根竹扦,即可操作演出。

  • 景泰蓝技艺:
北京景泰蓝技艺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因成熟于明景泰年间,故名“景泰蓝”。其技艺是用铜作胎,将细铜丝轧扁后以手工制成各种图案,掐、焊、贴在胎体上,再施珐琅釉料,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最后制作出制品。

  • 天桥中幡:
耍中幡、舞中幡是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杂技项目,北京天桥中幡表演最为著名。中幡表演时,艺人们将竿子竖起托在手中,竞相演练耍幡高招绝技,逐渐形成颇具特色的杂技节目。

  • 北京风筝制作技艺:
北京的风筝种类许多,但最具代表性的是“扎燕”,也叫沙燕。北京风筝制作讲求扎、糊、绘、放“四技”,在骨架结构和绘画艺术上实现了技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天津

  • 杨柳青木版年画:
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它采用刻绘结合的本领,刻工精美,绘制细腻,人物生动,色彩典雅,成为我国著名的年画品种之一。

  • 相声:
相声是遍及面最广、最受群众接待的曲艺品种之一,以滑稽、讽刺见长,布满戏剧性。它约莫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形成于北京,而后在广大北方地区广泛传播,尤以京津一带最为活跃。

  • 秧歌(西码头百忍京秧歌高跷):
西码头百忍京秧歌老会至今已有200多年,是庙会高跷老会里的代表。百忍老会演出中的脚色均为水浒故事中水泊梁山的人物形象,扮相则来源于传统戏曲脸谱,生、旦、净、末、丑,各放异彩。

  • 津门法鼓:
法鼓是天津民间花会的重要项目,乐器由鼓、钹、铙、铬子、铛子等组成,而以鼓为主,居于乐队的中央;钹左钹右,各有七八人;铬子、铛子各二人,都在鼓后。表演时各种手持乐器均需“耍”,并要轮番表演。

  • 京东大鼓:
京东大鼓是一种采用京东方音说唱表演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其源于京东河北的三河、香河与天津的宝坻地区,流行于河北廊坊、承德、保定、唐山、北京怀柔和天津宝坻一带。表演形式为一人伐鼓站唱,另有人分持三弦、扬琴等乐器伴奏。

  • 锣鼓艺术(汉沽飞镲):
汉沽飞镲是天津沿海渔村一种综合性的民间广场艺术,它集民间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镲原是一种武器,汉沽人以打鱼为生,船上都备有飞镲,用以引诱鱼蟹入网。每次出海前各村老小都要打飞镲,祷告亲人安全返航,厥后这一行为逐渐发展成民间喜庆酬神运动。

  • 登杆(大六分村登杆):
大六分村登杆相传兴于西汉时期的“猕猴缘杆”,指的是人们像猕猴一样赤脚往杆子上爬,向上天求雨,祈求美好生存的一项运动,到清朝乾隆年间,传到大六分村,并成为盛极一时的群众性体育运动,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汗青。

  • 拦手门:
拦手门是传统武术中的一个拳种,主要传播于天津地区。拦手门以拦为核心,本领有缠、崩、按、摇、斩、拦、戳、抱、撕等;腿法有进、撤、闪、滑、插、蹍等。打法讲求拦截接打,沾手速发,以猛化疾,猛进速击,以快制静。

  • 戏法:
戏法是中国传统杂技之一,表演者以灵敏的本领,造成观众视听上的错觉,表演各种物体、动物或水火等敏捷增减隐现的变化。道具大部门是劳动人民屡见不鲜的一样平常生存用品或生产工具,如盆、碗、碟、勺、笼、箱、柜、刀等。

  • 泥塑(天津泥人张):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一种深得百姓喜好的民间美术品,它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经几代人的传承,成为中国北方泥塑艺术的代表。
河北

  •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声腔剧种。清代中叶,流入北京的秦腔、山西梆子与河北地区方言、民间音乐相结合,于道光年间正式形成河北梆子。演唱时以梆子击节,音调于高亢激越之中时时透出婉转凄楚的旋律,擅长表现慷慨悲壮的情绪。

  • 打树花:
“打树花”是河北省蔚县暖泉镇的一项独特传统民俗文化运动。表演时,掌炉者负责冶炼铁水并抬送到表演园地,掌勺者则负责将高温熔化的铁水泼洒在城墙上,铁水遇冷瞬间迸溅出万朵火花,形成“火树银花”的壮观景象。

  • 吴桥杂技:
吴桥县是天下著名的杂技之乡。吴桥杂技从业人员多,节目种类丰富,流布地区广。据统计,传统节目主要有肢体本领、道具本领、乔装仿生、驯兽、马术、传统把戏、滑稽7大类486个单项,会合体现了尚武好义、百折不挠的吴桥杂技文化精神,为人们所传颂。

  • 昌黎地秧歌: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它从形式到内容都有鲜明的个性。形式上分为排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内容上除“平秧歌”无固定情节外,大多是“秧歌出子”。昌黎地秧歌的行当分为“妞”“丑”“公子”几种,表演各具特色。

  • 狮舞(沧县狮舞):
狮舞又称“狮灯”“舞狮”,是中国传统百戏杂耍的重要组成部门。它在春节等节日庆典运动中频繁出现,通过热闹欢快的表演拜托中国人祈求吉祥、消除灾难的美好愿望。沧县狮舞明代即以同乐会形式出现,于县境内广泛传播。

  • 衡水内画:
衡水内画是指河北省衡水市的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主要分布在衡水市及其周边地区。其工艺精妙异常,“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犹如鬼斧神工,被外界以为不可思议。

  • 井陉拉花:
井陉拉花产生并传播于井陉县境内,是一种本地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陌头广场花会。传统井陉拉花以“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形成刚柔相济、粗犷蕴藉的独特艺术风格。

  • 龙舞(易县摆字龙灯):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易县摆字龙灯系因龙体内置灯并可用龙体摆出各种字形而得名,又因龙体分节而产生“节龙”“段龙”的别名。据传它原是乾隆年间成立泰妃陵衙门时由承德避暑山庄带来,至今已有数百年汗青。

  • 蔚县剪纸:
蔚县剪纸又称“窗花”,是本地民间一种传统的装饰艺术,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汗青,初始图案多为花草一类的吉祥纹样,后融入天津年画的艺术特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蔚县剪纸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阳结合,复用多色点染彩绘,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 武强木版年画:
武强木版年画产生于宋末元初,采用传统手工木版套印而成。在题材方面,既有传统的人物、山川、花鸟,亦有今世实际生存及时事消息。武强木版年画有门画、灶画、中堂、对联、窗花、灯方、斗方、条屏、历画、炕围画等几十种形式。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周林,曾佳佳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70901900037882404/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7-16 18:31 , Processed in 0.09413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