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回复: 0

以非遗助力学生文化素养提升

[复制链接]

181

主题

0

回帖

553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53
发表于 2025-2-13 01: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专家视点】
作者:彭晓宁(北京市房山区良乡中央小学语文教师)
随着《任务教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发布,统编小学语文讲义进一步引入了大量中华良好传统文化元素,此中不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干的内容。非遗更多地进入语文讲义,不但丰富了教诲教学资源,也对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大有助益。在非遗语境下开展语文教诲,引导学生认识非遗,明白非遗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培育学生传承文化传统的自觉意识,需要不停探索与实践。
认识非遗,增强文化自大
新课标将“文化自大”列为核心素养之首,要求让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刚强信心”,语文课程无疑是增强学生文化自大的有用路径。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对于维系社群内共同体的文化身份有显著作用。在社区和学校场域内,学生可以通过相识、到场和传承非遗,在积极的语文实践运动和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认识中华文化,探寻中华民族文化根源。
非遗包括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武艺、民风等类别。统编小学语文讲义中,就包含了不同类别非遗的相干内容,为学生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例如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一课,讲述了造纸术的汗青演变和工艺流程,教学中可以将造纸术搬进课堂,让学生亲手体验古法造纸的兴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中国古代诸多科学技术成就的爱好。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国传统节日》一课,适合开展项目式学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感爱好的传统节日,从节日起源、风俗风俗、文化内涵、诗词文学等角度搜集资料,感受节日对于中国人调节时间生活、表达共恻隐感的重要作用。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涉及了剪纸、篆刻、书法等多种汉字呈现情势。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六年级下册《藏戏》分别介绍了京剧和藏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魅力。学生通过语文讲义认识非遗,领略中华文化中蕴含的履历与智慧,可以大概增强民族自大感与归属感,增强文化自大。
探索非遗,挖掘文化价值
非遗展现着独特的文化风貌,是民族智慧与民族精力的会合体现。在非遗语境放学语文,不但要造就学生对非遗的认知与爱好,更要引导学生探索非遗的文化内涵,深入明白其背后的文学、艺术、汗青、科学等多重文化价值。
2024年12月,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被列入团结国教科文构造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是深刻烙印在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的传统节日,固然各地春节风俗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身份,传递着中国人对家庭团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展开了一幅从腊月初旬到元宵节后的老北京春节民风画卷。学习这篇课文,可以从春节成功申遗的配景入手,搜集春节的汗青变迁、诗词文学、传说故事等资料,探寻这一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以辞旧迎新情势表达对未来的希冀与向往的文化内涵。
2016年被列入团结国教科文构造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二十四节气,汗青久长,以自然时令为序,指导着人们的一样平常生活,同时又包罗万象,涵盖天文气象、农业生产、人文社会等多个领域。语文讲义中描写季节物候变革的课文大多与学习时的自然时令符合,融入节气知识可以大概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人顺应天时、恭敬自然的价值观。例如四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文章语言优美,表达了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与赞美,教学中可以接洽惊蛰节气“桃始华”的物候变革特征,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用笔墨、图画、影像等方式记载课文中描写的桃花水场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受语文之美、节气之美。
传承非遗,连续文化脉络
非遗是民众在恒久汗青实践中日积月累形成的生活方式,并随着时代更迭而不停变革、不停更新。
民间文学重要依靠口耳相传,光显地体现了非遗的“活态性”特征,歌谣、谜语、神话、寓言等民间文学情势在讲义中均有呈现。好比,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选编了《牛郎织女》这一在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单元要素是“相识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这不但与民间故事口传心授、耳濡目染的习得方式十分契合,也为学生作为民间故事的传承者提供了创造空间。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口语外交”“快乐读书吧”等板块,鼓励学生阅读和讲述更多的民间故事,在小组、班级、年级内开展民间故事会,激发学生创造性地讲述民间故事的爱好,让民间文学得以通过“活态”的方式连续下去。
2024年秋季学期,北京市发布“课间十五分钟”新政,语文讲义中的非遗元素也为落实这项新政提供了素材。四年级下册《陀螺》、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两篇课文充满童真童趣,围绕玩具的制作和玩耍履历,展现了非遗的魅力。结合课间十五分钟,教师可以领导学生制作游戏道具,构造开展传统游戏,学生们到操场上抽陀螺、在教室里斗竹节人,在体验游戏快乐的同时加深对非遗的明白。
非遗承载着深厚的汗青秘闻与民族精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课程创建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传承非遗,本质上就是传承这种在不同时代配景下仍行之有用的生活方式,连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学校是传承非遗的重要场域,学生是传承非遗的有生气力。只有在教诲教学实践中不停发掘非遗资源、意会其文化精髓,才气更为有用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以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明白与认同、增强文化自大。
《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1日 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6989695601845917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7-18 00:25 , Processed in 0.100966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