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0|回复: 0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反复发作的缘故起因找到了——同仁与清华研究结果登上《自然》

[复制链接]

149

主题

0

回帖

457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57
发表于 2025-1-31 09: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鼻塞、流脓涕、呼吸只能靠嘴、嗅觉失灵、头痛难眠......罹患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饱受这一系列症状困扰,疑惑“为什么鼻炎总是反反复复”。殊不知,这类过敏性疾病成为世界困难已久。
1月16日,都城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张罗传授团队、清华大学医学院祁海传授团队、清华大门生命学院王建斌传授团队,在《自然》(Nature)发表最新互助研究结果《表达颗粒酶K的CD8+T 细胞促进复发性气道炎症疾病》,揪出了这类顽疾背后的“真凶”——一类全新的影象性CD8+T细胞,找到了难治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反复发作的全新免疫学机制。
Nature 网站论文截图
这项“中国发现”有望打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容易复发、并发症多、患者生活质量差的现状。通过揭示新药物靶点和全新作用机制,为改变慢性鼻病乃至别的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格局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1月17日上午,“北京同仁医院-清华大学《自然》杂志科研互助结果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举行,张罗传授向中外媒体记者先容最新研究结果。
十年探索寻“凶手”
中国团队揭示鼻病顽疾背后原形
慢性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鼻病,其症状通常表现为鼻塞、流脓涕、嗅觉减退或丧失、头痛等,影响环球数亿人的生活质量。
现有的治疗方法如鼻喷或口服激素类药物、鼻内镜手术等,只管这些方法能在一定水平上缓解症状,但对于约3000万患有难治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来说结果有限,且治疗后易复发。这些患者还往往伴有哮喘等并发症,一样平常生活和工作受到严峻影响。
长久以来,究竟是什么缘故起因导致难治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迁延复发,如何能找到治疗新靶点,是困扰全世界耳鼻喉科临床医生的困难。
为了攻克这一困难,解决数万万患者的“呼吸之痛”,北京同仁医院的临床团队和清华大学的根本科研团队颠末近十年不懈探索,最终发现了个中关键——一类不同平常的影象性CD8+T淋巴细胞亚群。
身体里的“免疫卫士”
却是疾病复发的“罪魁罪魁”
如果把白细胞比作一支保卫人体康健的“队伍”,那么T淋巴细胞就是其中可以实行精准打击的“精锐”。其中,被称为影象性CD8+T淋巴细胞的是“特种兵”,在与病毒的斗争中千锤百炼成为经验之师,能在机体再次遭遇同样仇人时灵敏投入战斗。它们通过利用穿孔素在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上打孔,并注入一种被称为颗粒卵白酶B的“毒素”来杀死这些细胞,从而消灭病毒。人体里还有一种被称为补体的重要防御系统,通常由辨认了病毒的抗体来激活,通过在病毒感染的细胞外貌打孔来杀死细胞,并通过从血液里招募白细胞来促进炎症反应。
研究团队通太过析病人的鼻息肉组织,发现了一群不同平常的影象性CD8+T淋巴细胞。这些细胞不分泌传统的颗粒卵白酶B却分泌颗粒卵白酶K,而且在每次疾病复发时都会出现在息肉组织。这些T细胞好像辨认了过敏原和自身细胞的因素。更重要的是,颗粒卵白酶K不需要抗体就可以直接激活身体里的补体系统,加重组织细胞损伤,使炎症反应愈演愈烈。更为棘手的是,这些分泌颗粒卵白酶K的细胞尤其“活跃”,会源源不断地从外周血奔赴鼻部组织,循环往复,生生把小病拖成“老浩劫”,让鼻窦炎反复发作,难以治愈。
张罗(右二)与同事在手术中。都城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供图
基于这些重要发现,研究职员进一步探索了通过抑制颗粒卵白酶K来治疗疾病的可能。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扫除或抑制CD8+T淋巴细胞中的颗粒卵白酶K,可以显著减轻炎症,达到良好的治疗结果。这些结果表明,颗粒卵白酶K和分泌这一物质的影象性CD8+T细胞是难治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复发的重要因素,很可能成为预测这类疾病进展和治疗相应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开创性研究“剑指将来”
“中国发现”有望改变治疗格局
基于北京同仁医院与清华大学的这项互助研究,颗粒卵白酶K将会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和相关过敏性疾病的一个全新药物靶点。将来,通过靶向颗粒卵白酶K的药物分子来控制炎症、淘汰复发,可能成为突破这一类疾病治疗格局的新路径。
这项开创性研究,通过发现一类全新的影象性CD8+ T细胞亚群,剖析颗粒卵白酶K通过激活补体促进炎症的全新通路,提出了以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为代表的呼吸道慢性炎症背后的免疫学新机制,为开辟新治疗方法奠定了理论根本。同时,这项研究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学者在难治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研究及临床转化应用范畴走在了国际前沿。
研究团队
北京同仁医院张罗传授、清华大学祁海传授、清华大学王建斌副传授和清华大学刘欣副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同仁医院蓝凤研究员、清华大门生命学院、根本医学院博士生李籍舟、缪文轩、孙菲是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同仁医院王成硕传授、王向东传授和段甦主任医师为课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项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操持、清华大学自主科研操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西医科大学—清华大学医学院前沿医药生物技术研究专项、国家卫生康健委与新基石基金会的支持。
来源:清华大学、都城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来源:北京科协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65536232421786164/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7-26 09:23 , Processed in 0.08827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