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2|回复: 0

世间最好的养生:能量内敛

[复制链接]

166

主题

0

回帖

508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08
发表于 2025-1-18 22:57: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医学传授李军红说:
“养生不复杂,关键是保护能量,由于,能量决定了齐备。”
这世间最好的养生,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收。
能量内敛了,人才能气愤勃勃。
01
少言
医学博士郭诚杰在《大国医》中,讲过一段经历。
2001年,他81岁,一个人去新疆旅行。
过程中,他坐着长途汽车途经甘肃。
一路颠簸下,乘客们都心浮气躁。
尤其是几个年轻人,一会嫌路程枯燥,一会怪对方决议失误。
吵着吵着,他们中有人就开始晕车,尚有人头疼难耐。
不一会,一个个都精神萎靡,低头丧气。
反观郭诚杰,他的状态却非常好,尚有心情欣赏沿路风景。
大伙见他这么大年龄,还不怎说话,就好奇地凑过来问:
“您这一路怎么坚持下来的?”
郭诚杰笑着指了指自己的嘴巴说:“我的法门,就是少说话,养精蓄锐。”
老话说得好,口吐千言,不损自伤。
言多话杂,不但斲丧气血,还可能招来烦恼。
真是百害而无一利。
你有没有这种感受。
滔滔不绝说一上午的话,身段就像是被掏空了一样非常疲劳。
更多时候,还会因产生的纷争心乱如麻,好几天都心绪难平。
但只要少说几句话,你就能显着感觉疲劳和烦恼消散了不少。
国学大家季羡林两次罹患癌症,连他自己都认定活不长期。
然而他这副多病多灾的身躯,却撑到了98岁的高龄。
其中很紧张的一点,就是:非须要不多言
被人无端责怪,他不辩解,该做什么做什么;被人质疑嘲讽,他不反驳,照常吃饭睡觉。
以是说,要养生,先闭口。
有理不在声高,遇事无需争论。
克制自己的表达欲,才能避免能量外泄。节省精神,才能颐养心神。

02
少思
《庄子·达生》里纪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齐桓公乘坐马车去山林狩猎。
行至半途,他突然眼前一花,隐隐瞥见有东西闪过,便开始疑神疑鬼。
他赶忙询问身旁的管仲:“你刚刚有看到什么东西没?”
管仲摇了摇头:我什么都没瞥见。
这下,齐桓公更不安了。
直到回宫后,还是左思右想的,觉得自己是碰上了什么鬼魅邪祟,很不吉利。
一连很多天,他忍不住各种揣测,饭也吃不下,觉也睡欠好,很快就病倒了。
庄子说,“为外刑者,金与木也;为内刑者,动与过也。”
外在的痛苦来自约束,内在的痛苦源自不安。
心劳则百病生,心静则万邪息。
过多的思虑,让人心神不宁,陷入内耗,把身段拖垮。
凡事少想一点,才能守住能量,安住心神。
近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客堂里挂着一副很有名的对联:
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横批是,如意。
于右任一生饱经磨难,却能悠游安闲地活到85岁。
一个长寿法门,就是少思虑。
生存像一团乱麻,一个结跟着一个结,一件事接着一件事。
凡事往心田去,那烦恼和痛苦,就会如影随形,身心也无休憩喘息的时机。
只有减少思虑,放下挂碍,我们才能阔别内耗,把精气神聚拢在心田。
美国科学家基金会有一项数据显示,平凡人每天会在脑海里闪过1.2万至6万个念头。
但其中80%都是消极的。
想得越多,人越容易悲观。
而悲观中,焦急、恐惊、沮丧这些负能量,又反过来损伤心神。
古人说: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若想康健长寿,心气内敛,少思寡虑,才是养生良药。

03
少怨
齐白石有个“养生七戒”,其中之一就是戒悲愤,少抱怨。
多愁多怨,只会把人憋出内伤。凡事看开,才能阔别病痛折磨。
艺术家韩美林,年轻时遭了不少罪。
上山下乡那会儿,他在山区一住就是五六年。
繁重的劳作压弯了他的腰,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更是令他避之不及。
被污蔑,被陷害,以致遭受谩骂、殴打,都是家常便饭。
如此糟糕的处境下,很多人瓦解了。不是变得疯疯癫癫,就是整天病恹恹的。
相比之下,韩美林看上去傻乎乎的,也不气愤,也不抱怨,更不会怀恨在心。
但最后,恰恰是这份乐观与豪迈,帮他安然地走出那段最艰难的岁月。
更令人欣慰的是,吃过那么多苦的韩美林,本年已经88岁了,身子骨一直硬朗。
不少人向他请修养生法门,韩老爷子却反问道:“我一生苦难多,可我活得很好,为什么?
很简朴,做人只有一次,我若这也计算,那也计算,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吗?”
自古神仙无别法,只生高兴不生愁。
修身养性的一大法门,就是多开怀少怨怼。
中医泰斗李辅仁老师,也说过少怨善忘为养生之道。
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现在日生。
再不如愿的事,已往了就已往了,不必耿耿于怀;
再多的生离死别,发生就发生了,也不必愁肠百结。
口中无怨,心中无恨,人才会身心无恙。少怨少恨,才能身心安泰。

04
少欲
《论管仲》中说,“养生者,不过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而已。”
真正会保养的人,无非是在饮食起居上下功夫,节制自己的欲望。
国学大家梁漱溟老师,活到95岁。
作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梁漱溟报酬优厚,生存富足。
尽管如此,他却非常节俭,吃穿住用能省就省。
曾经,有门生去他家做客。
发现他的屋子小得可怜,连落脚的地都没有。
门生忍不住问:“您申明在外,何必蜗居在这,如此艰苦?”
梁漱溟笑着答道,一点不艰苦啊,这是我最想过的生存。
原来,他天性淡泊,欲望极低,生存上向来奉行极简主义。
吃饭穿衣从不讲求,几十年来坚持食素;又视名利为粪土,声色犬马碰都不碰。
这份清心寡欲,令梁漱溟保住了精气神,护着他走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
《知言·修身》有云:“修身以寡欲为要。”
欲望,是吸食能量的无底洞。
贪求过头,心神会被极大地损耗。
作家约翰·卢伯克,曾在自家的阁楼搭建了一个棋牌室,没事就邀亲朋聚众打牌。
玩累了,就不加节制地喝酒、吸烟、大吃大喝。
结果不到一周,卢伯克就忽然病倒在牌桌前。
随后,家人赶忙把他送去医院。
医生说,他元气大伤,不保养个半年,恐怕无法再工作。
养生的一大硬功夫,就是别纵欲。
学会知足知止,能量才不会外散,身段才能康健无恙。

药王孙思邈,作为百代之师,他曾将毕生的经验,浓缩为一句话——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
一个人寿命是非,康健与否,并非完满是上天注定,与自身的修行也有莫大的关系。
养生以不伤为本,修身以少为贵。
少言养气,少思养心,少怨养情,少欲养身。
真正会养生的人,都特殊看重自己的能量。
而丰盈的内在,才是长寿百岁的秘方。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61251017892479497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7-6 03:04 , Processed in 0.098264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