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5|回复: 0

“烦闷症”并非个例,张国荣、翁美玲等等 从中医角度浅谈“郁证”

[复制链接]

136

主题

0

回帖

418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18
发表于 2023-9-24 13: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媒体、个人、新闻都在说着李玟因烦闷症离世的消息,扒其个人及其家庭历史......。
但作为中医人,我就不凑热闹了,我仅以此事为引从中医角度来说说,中医上的“烦闷症”,帮助各人从中医角度熟悉“郁证(烦闷症)”并附上一些调治之法。
虽然在们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中,身患““郁证(烦闷症)”的人何其多,何其常见
我很穷,烦闷了;
我长相丑,烦闷了;
老板每天PUA我,烦闷了;
今天出门不警惕摔破了手,烦闷了;
...............................等等,数不胜数。
可能长期的积压,偶然间的一件小事不顺,促成了“烦闷症”病发,不过作为平凡人,没有几个人会在意你,有的可能还会吐槽你“矫情、脆弱”等等之类的。
李玟的事已发生,定局已成,只希望历史不再重演,她的历史不会被过分解读。
以此为鉴,警醒社会、警醒自我.........


不过,“烦闷症”一词或者说这个“病”,有多久没有被拿到台面上来说事了。
一年,两年,三年,照旧10年,又或是更远的时间线。
在李玟因烦闷症离世之前,我们知道的因此病离世的比力著名的明星还有:


张国荣,他的离世让人意难平,尽管已往了这么年,在提到这位才气横溢,温柔谦逊的巨星时,无不感到惋惜。在2003年4月1日愚人节这天纵身一跃,永远的离开了人世,时年仅47岁;



陈百强,一位风度翩翩的香港歌星,虽从小就不愁吃喝,却在1992年1月18日以酒吞服安眠药后,陷入了重度昏迷。终极在昏迷了17个月后,1993年10月因脑衰竭去世,时年仅35岁;

翁美玲,也就是87版经典《射雕好汉传》中黄蓉的饰演者。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想不开,她曾与好友邹世龙说:“我过得非常辛劳,在世没意思。”在1985年5月14日这天,崩溃的翁美玲独安闲家中打开了煤气,并吃下了安眠药,告终了自己的一生。至此,一代美人香消玉殒,时年仅仅26岁,正值花样光阴。

乔任梁,在2009年踏入影视圈,与多位大咖合作。虽在人前保持着阳光的状态和形象,但没人知道他“抱病了”。2016年1月16日,乔任梁因重度烦闷症,在家中自杀去世,时年仅29岁;

陈琳,自小喜好音乐,红遍大江南北成为新生代最红女歌手后,超负荷的工作和感情题目让她喘不过气来,身心大受打击。在2009年10月31日,在北京某小区的七楼,身患烦闷症的陈琳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时年仅39岁;

再到近期的李玟
网传出的信息众说纷纭,具体是哪些变乱导致了她的烦闷,以及终极的离世。我们不去深究,也不做过多的评价,因为那是一种极为失礼和失德的行为。

中医谈“烦闷症”
作为一名中医人,我们就从这些明显“烦闷症”事件中,来浅析一下中医是如何辩证这种是病非病的“烦闷症”的?
中医中并无烦闷症一说的病名,“烦闷症”在中医中被归为“郁证”范畴,散见于古医书中的胸胁痛、肝郁、脏躁、百合病、奔豚气等病证中。
中医以为郁证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导致的病,以精力烦闷、感情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欲哭,又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为主要临床症状。
“郁”有积、滞、蕴结之义,以此命名“郁证”者,其临床症状极为复杂,广而言之就是由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引起的脏腑机能不和,从而导致多种病理产生的滞塞和郁结之证。
虽然“郁证”早在《黄帝内经》中有记载,不过多散见于肝郁、脏躁、百合病、癫痫等病证,并未独立记载,直至元代的《丹溪心法·六郁》中才将其独立论述,首创“六郁”之说,即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此中以气郁为先,然后才有诸郁形成,并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但仍未利用“郁证”一说。明代《医学正传》起首接纳“郁证”这一病名。

现中医辩证主要分为以下三种范例
一、肝气郁结
证候:感情不宁、郁闷烦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噯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或见急躁易怒、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治则:疏肝解郁、清肝泻火、理气。


二、血行瘀滞
证候:精力烦闷、性情急躁、头痛、失眠、忘记或胸痛或身体某部位发冷或热感、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解郁。


三、肝郁脾虚
证候:精力烦闷、胸部闷塞、胁肋胀满、思虑过度、多疑善优、善太息、纳呆、瘦弱、稍运动便觉疲倦、嗳气、月气不调、大便时溏时干、咽中不适如有异物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舌薄白、脉弦细、或弦滑。
治则:硫肝健脾、化瘀散结。


古医书对于“郁证”病机的记载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并提出:“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依,虑无所定,神无所归”。道出了气机失调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篇》中道:“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起首提出了情志内郁致病的思想。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篇中记载:“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缄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消闻食臭时......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意指百合病的症状精力、饮食、行为、语言、感觉的失调。


《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记载:“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
郁病日久,常可累及多个脏腑,导致心、肝、脾、肾等亏虚,中医自古就已经充实熟悉到了因“情”致郁,因郁致病的重要意义。
注:这里只做部门先容。


中医对于“郁证”的治疗
自有关于“郁证”的记载以来,其治法便已诞生。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根据七情五行相克的原理,提倡情志相胜疗法,即“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恐伤肾、思胜恐”。用一种情志运动去纠正另一种情志刺激引起的疾病,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正如明代吴昆的《医方考》曰:“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需以情胜......是无形之药也”。
不过亦有治疗该病中药方剂流传下来如:柴胡疏肝散,百合汤,归脾汤,丹栀清闲散等。

另外,针灸疗法作为故国医学宝库中的中医瑰宝之一,临床研究表明,以针灸疗法刺激穴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郁证(即烦闷症)”患者的症状,且无副作用,但当代研究尚未明白其治疗机制。在历代医籍文献记载中,约有130个穴位与精力治疗有关。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5290199383103952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7-6 05:55 , Processed in 0.09407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