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9|回复: 0

今日出伏,老话说最怕“出伏一日晴”,出伏晴天有啥预兆?

[复制链接]

147

主题

0

回帖

451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51
发表于 2024-8-24 14: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读:今日出伏,老话说最怕“出伏一日晴”,出伏晴天有啥预兆?看农谚咋说。
不知不觉,本日我们就要出伏了。三伏天是我国炎天以致一年最热的一段时间,古时有着“长夏”之称,所谓“ 三伏金藏暑正隆,火云万里日轮红”,三伏期间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大得多,这种“桑拿”气候常常陪伴着闷热。
三伏天的开始,我们称为“入伏”,竣事则称为“出伏”,预示着暑去秋来,古时没有气候预报,但古人会根据出伏的气候变化来安排农事,在我国农村有一句老话说:最怕“出伏一日晴”,那么今日出伏,晴天有啥预兆呢?我们赶紧相识一下吧。

如何确定今日8月24日出伏?

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末伏”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开始的日期与节气以及干支纪日有关。
《释名》中曰:“三伏者,庚金伏于夏火之下。金畏火,故曰伏”,古人认为天干“庚”属金,而炎天属火,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故称为“伏”。
“庚日”指的则是干支纪日中带“庚”的日子,如庚午日、庚寅日、庚戌日、庚子日、庚辰日、庚申日,出现的间隔恰恰为十天。
农谚说“秋后一庚入末伏”,意思是说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这就是末伏开始的日子,10天后就是末伏竣事的日子。
本年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8月14日,这也是末伏开始的日子,往后推算10天,8月23日就是末伏的末了一天,因此,本年8月24日出伏。
我们可以用历法规定:“秋后二庚便出伏”来论证,意思是说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就是出伏的日子,本年8月24日正是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庚申日”。

本年的出伏不一样平常,是一个“晚出伏”。每年的出伏时间都在处暑前后,根据我们老祖宗的说法,出伏的日子如果在处暑前,就是一个“早出伏”;如果出伏的日子在处暑后,则为“晚出伏”。本年8月22日处暑,8月23日出伏,因此,本年的出伏在处暑之后,是一个“晚出伏”。
老话说“早出伏要穿棉,晚出伏穿单衣”,意思也很好明确,如果是“早出伏”,那么预示接下来的气候降温会比较快,要早早穿棉衣御寒;如果是“晚出伏”,那么预示着接下来的气候还会很热,这是“秋老虎”的预兆。
类似的农谚另有“出伏处暑中,一年无春秋”、“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意思是都大抵相同,指的是出伏后气候比较炎热,这对农作物的成长有着影响。

每年出伏的时间为8月中下旬,此时也正是农作物即将成熟之时,古人就会特别注意近期的气候变化。气候的优劣对农作物的收成息息相干,古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就总结出了许多观察气候的经验,在我国民间就有着“最怕出伏一日晴”的说法,那么初伏晴天有啥预兆?看看农谚咋说。
一、出伏是晴天,入冬穿薄衫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出伏这天是一个晴天,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来看,预示接下来入冬的时间气候会很温暖,人们甚至可以穿着薄衫过冬,这很显着是一个“暖冬”。
“暖冬”虽说能意味着冬天温暖,人们不消遭受严寒,但这对越冬的农作物极为不利。通常对于必要越冬的作物来说,它们通常会在冬季低温情况下进入休眠期,以储备养分。但如果冬季温度过高,这些农作物就无法进入休眠期,就必要一连消耗体内养分来维持成长,第二年农作物就会出现早衰早熟的征象。
民间另有着“冬天不冷,倒春寒”的说法,如果冬天不冷,说明冷空气在冬季相对不生动,那么到了开春的时间,这些冷空气可能会变得更加生动,当其南下与南边暖湿空气相持,就会形成一连性低温阴雨气候。对于喜温的农作物来说,生长将会受到严峻影响,甚至导致植株受损。

二、出伏一日晴,大旱八月半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出伏当天晴空万里,没有下雨,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之后的气候以晴天为主,老话说“十日无雨小旱,十五日无雨大旱”,长时间的晴天就会引发干旱,如果出伏之后雨水较少,到了农历八月,就会迎来干旱。
进入农历八月农作物已经进入秋收前的重要时期,如灌浆期、抽穗期,结实期,此时农作物对雨水的需求会非常高,如果发生干旱,就会导致结实率显著下降。即使成功结实,也可能因为水分不敷而出现籽粒不饱满、瘪粒增加等情况,比方,水稻的米粒可能变得干瘪、色泽暗淡;玉米的籽粒可能变小、口感变差等。

三、晒伏尾,春河干

此中“伏尾”指的就是出伏这天,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出伏这每气候很晒,那么预示到了来年立春的时间,河水会因干旱而干枯,这就是所谓的“春旱”。
立春正是小麦返青和春播的时间,如果此时发生干旱,就会导致土壤含水量下降,这不仅不利于小麦的生长,还会影响种子的萌发。退一步讲,就算种子成功发芽,但在干旱条件下,幼苗破土而出的过程也会变得相对困难。这可能导致缺苗断垄的征象,影响农作物的整体生长。

四、出伏一日雨,秋收粮满仓

这句农谚就比较好明确了,意思是说如果出伏这天下起了雨,那么到了秋收的时间,粮食就能丰收,堆满整个粮仓。
俗话说“出伏天还暑,二十四个秋老虎”,出伏后一样平常还会迎来“秋老虎”气候,通常白天仍然阳光剧烈,这就会导致地皮水分的挥发,如果此时能及时降雨,就能防止出现干旱的情况,为农作物及时提供水分,这对农作物的生长是大有裨益,秋收也将迎来丰收,这种气候也是农民最喜欢看到的。

五、雨淋出伏日,冬天瑞雪年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出伏这天下起了雨,那么预示冬天的下雪气候就会较多。
正所谓“瑞雪兆丰年”,冬季的降雪对农作物是有保护作用的。当雪层覆盖在土壤和农作物表面,像一层厚厚的“棉被”,能够减缓土壤热量的散失,从而起到保温作用,帮助农作物反抗严寒,安全过冬。
而且,开春时,当雪融化后形成的水分渗入土壤,也为农作物提供了必要的水分补给,有助于缓解春旱问题,为春耕播种以及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结,今日8月24日出伏,根据古人的经验来看,如果出伏这天是一个晴天,那么预示着接下来雨水较少,容易发生干旱,而且还预示本年是一个“暖冬”;相反,如果出伏这天下起了雨,不仅预示着秋粮丰收,还预示着冬天降雪的概率较大。由此可以看出,出伏这天是一个宜雨不宜晴的日子,因此就有了“最怕出伏一日晴”的说法。
今日出伏,你那里的气候如何?欢迎讨论。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06345458748031542/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7-8 05:23 , Processed in 0.08797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