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4|回复: 0

今日出伏是凶日,提示中老年人:1不说、2不吃、3要做,牢记传统

[复制链接]

164

主题

0

回帖

502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02
发表于 2024-8-23 16: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读:今日出伏是凶日,提示中老年人:1不说、2不吃、3要做,牢记传统!
“残荷斜映池中水,出伏恰逢闭日凉。”不觉间,今已是2024年8月23日(农历七月二十),三伏尽尾,酷热将消。旧俗云,此日为十二建除中的“闭日”,象征壅闭与停滞,事事难通,古人多忌此日动事,以为易遇不顺。今日既为伏尽之时,长者尤重视,讲求谨言慎行,少动多静,避祸安身。因此,老人们会提示我们,农历七月十八是“闭日”,出伏当天,无论多忙,都要牢记:1不说、2不吃、3要做,啥意思?建议了解,别因无知触了“霉头”。

<hr>什么是三伏天?

三伏天乃一年中酷暑难耐之时,天高日烈,暑气弥漫,暑湿相交,闷热难挡。三伏分初、中、末三伏,日期由二十四节气与干支纪日联合而定,正如古人云:“夏至三庚便数伏。”入伏后,天地燥热,多地连续高温难退,闷雷时起,暴雨相伴,百姓日夜难安。
古籍有载:“伏者,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此言道出,三伏天乃阳盛阴伏,暑热难消,宜伏不宜动之时。伏天长短,着实中伏时间上,或10日,或20日,正所谓“庚日不同,伏天有别”,有年伏日30,有年伏日40,年年不同,暑气各异。
古谚有云:“伏天不伏暑,雨来更烦忧。”伏天虽长短不一,然每年皆难逃酷暑与暴雨相伴。闷热之时,暴雨如注,湿气重重,需慎防热感冒湿,方能安度此时节,待秋凉徐来。

<hr>本年三伏天具体时间表如下:

初伏:7月15日~7月24日,共10天。
中伏:7月25日~8月13日,共20天。
末伏:8月14日~8月23日,共10天。
2024年三伏,自7月15日入伏始,至8月23日终,历时40天,乃“加长版”三伏天。古人云,“时移世易,天道循理”,三伏长短,皆因夏至至立秋之间庚日多少所定。若有四庚,则三伏为三十日;若有五庚,则伏期延至四十日。明年2025年,三伏天仅三十日,正应“庚日少,暑气短,天时有异”。

<hr>今日七月二十是“凶日”:

今日日8月23日,农历七月二十,干支时间是:甲辰年、 壬申月、 己未日。是出伏的日子,在十二建除中是“闭日”。
<hr>有啥说法?
《汉书》有载:“日有中道,月有久行。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其中建除择日,古人遵照黄道黑道之分,口诀曰:“建满平收黑,除危定执黄;成开皆可用,闭破不可当。”今日恰逢“闭日”,此为黑道凶日,闭者,寓意内敛封闭,民俗中多忌动事,宜静不宜动,意在避祸求安。
“闭日难通,宜守不宜动。”古谚言此日诸事不顺,缘因天象有碍,气运不畅。今逢出伏与闭日重合,长者尤嘱言行需审慎,凡事清静为佳,静待秋凉渐至,顺应天时以求安稳。

<hr>今日8月23日,不但是出伏之日,照旧闭日,也是古人眼中的“凶日”,提示大家,无论多忙,牢记:1不说、2不吃、3要做,莫忘传统!
1不说:不说诳语

今日,农历七月二十,出伏日,正值金风抽丰渐起,夏日的余温尚未完全散去,然气候阴晴不定,闷热与暴雨交替相随。俗语有云,“三伏出,秋雨后”,今日乃“闭日”,意在内敛低调,静观其变。心态平和,方能避凶趋吉。古人亦云:“言多必失”,在这收尾之时,尤需谨言慎行,慎重应对。
老话常说,“金风抽丰起,愁绪生”,秋日的到来常陪同着忧思缠身,易致身心不宁。《黄帝内经》言:“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尤为中老年人所重视,笑能宽解,乐能长命。在今日这凶日之际,保持乐观心态,阔别忧愁,方能迎来健康长命之秋。阴阳之道,重在平衡,感情亦需调节,切莫让“思忧”扰乱心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冷静低调之道,乃成功之根基。低调做人,严谨处世,自能赢得他人之尊重与信任。今日之闭日,不妨少言多思,心田清静,外显谦虚,天然可行得长远之道。古人有训,心静者善终,心忧者多病。三伏已尽,秋意渐浓,心中开阔,健康自来。

<hr>2不吃:不吃寒凉、不吃辛辣

1、不吃寒凉
今日农历七月二十,正值出伏,三伏已尽,秋凉渐近,人体阳气内敛,脾胃功能亦随之减弱。古人言“秋来万物收”,此时若食寒凉之物,易损脾胃,致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务必审慎。俗语有云:“金风抽丰起,莫贪凉”,饮食宜暖和,方可护脾安胃。
季节更替之际,尤其需注意饮食调养。《黄帝内经》云:“脾为后天之本”,脾胃健,则百病不侵。今日为凶日,少食寒凉之品,乃保健之道。选择温补易消化之食品,如温汤、熟食,方能养胃护身,安全度过末伏。
出伏之日,秋意渐浓,万物由盛转衰。正如古人云:“阴阳平衡,身心方安。”此时保持饮食控制,不但是对脾胃的保护,更是对健康的恒久关怀。慎重选择食品,淘汰寒凉,才气为秋冬打下健康之基。清静致远,方为长命之道。

<hr>2、不吃辛辣
今日,农历七月二十,出伏之时,金风抽丰乍起,三伏已尽,燥热仍存。俗语有云:“秋来燥气生,莫贪辛辣”,秋季气候干燥,易致口干舌燥,皮肤失润。辛辣之物,若摄入过多,必然加剧燥热,易引发“上火”,尤需中老年人审慎对待。饮食清淡,方能安全度秋。
《黄帝内经》有云:“燥胜则干”,燥气盛,则伤津液。秋日宜清润养阴,以保身材平衡。梨、蜂蜜、银耳等皆是润燥佳品,适当摄取,方能润泽肺腑,安养心田。出伏之际,阴阳交替,调节饮食,当以清润为先,去燥保津,乃秋日养生之道。
秋意渐浓,闷热未散,宜养阴润燥,慎避辛辣。古人云:“清心寡欲,顺时而行”,今时今日,少食辛辣,多摄清润之物,乃顺时之举,亦为健康之策。遵照天地之道,调和身心,方可在秋日中享得清静与惬意,度过丰盈安康的时节。

<hr>3要做:要吃梨、要饮食有节、要早睡早起

1、要吃梨
今日,农历七月二十,处暑已至,秋意渐浓,天高气爽,正是“金风送爽”之时。现在正值出伏,老年人尤需顺应天时,调养身心。古人云:“秋冬养阴”,在这末伏尾日,不妨以滋阴润燥之食,抵抗秋燥。梨、藕、银耳、百合,皆为此时养生佳品,正如“闭日”应闭不言,饮食亦宜清润清静。
梨有“百果之宗”之美誉,尤为秋日珍宝。俗语云:“处暑秋梨最养人”,梨既润肺止咳,又可清热化痰,乃秋季养生良方。《本草纲目》载:“梨,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梨之功效古已有之,正是养阴润燥的上品。今日出伏,秋燥未退,食梨正逢其时。
老年人可依口胃,或生食梨,享其脆嫩;或榨梨汁,解渴养阴;或煮熟食之,滋补润肺。无论何法,皆可帮助缓解秋燥,保持身心健康。梨,虽俗物,却有“仙果”之誉,正是古人所云:“清心寡欲,顺时而行”,以此安然度过这燥热秋日,方能享得安全康健。

<hr>2、要饮食有节
今日农历七月二十,正逢处暑,出伏之时,秋高气爽,食欲渐增。古人云:“控制乃养生之本”,老年人更应谨记饮食有节。三伏已尽,秋意初现,虽食欲大开,然当控制,切莫贪多。古籍有言:“饮食有节,身安无病”,今日之“闭日”,亦是对饮食控制之道的提示,定时定量方能保健康。
《寿亲养老新书》云:“起居有序,长命有望”,秋日饮食宜荤素搭配,既要满足口腹之欲,亦需注意养生之道。今日出伏,阴阳交替,气候多变,饮食尤需审慎,七分饱为宜,方能助力长命安康。古语有云:“贪多嚼不烂”,适量而食,乃保健长命之策。
金风抽丰起,闷热仍存,老年人更应顺应天时,保持饮食节度。俗语道:“人过七十不贪食”,此为养生聪明,今日亦可效法。食不过量,身心安稳,健康自来。云云顺应四时,饮食有节,便能在这秋季里保持身心安泰,长享天年之福。


<hr>3、要早睡早起
今日农历七月二十,正值处暑过后,秋意渐浓,阳气渐退,阴气滋生。俗语云:“日落而息,顺天而行”,老年人更应顺应天时,调养身心。出伏之日,秋凉初至,《黄帝内经》有言:“阳气者,若天与日”,阳气如太阳般为生命之源,若耗损过度,生命之光便黯淡无光。故此,闭日宜静,早睡早起方能养护阳气。
秋日渐至,三伏已尽,气候多变,老年人尤应谨记“早睡早起,顺时而作”。古人云:“夜卧早起,精神自旺”,早睡早起乃顺应天然之道,亦是保健长命的良策。今日正是出伏,阴阳交替,早睡可养阴,早起可固阳,顺天应时,方得健康恒久。
金风抽丰起,闷热犹存,闭日宜静不宜动。俗语道:“健康在于早起,长命源自早睡”,今日亦是云云。老年人应在出伏之时,调解作息,早睡早起,淘汰熬夜,调养阳气。云云顺应四时节律,便能在这秋季里保持身心安泰,享恒久之安康。

<hr>总结:今日农历七月二十是“闭日”,也是“凶日”,出伏当天,再次提示中老年人:无论多忙,记得:1不说、2不吃、3要做,尊重传统。您都记住了吗?

有福之人留下一句“时来运转 好运天降” 你和家人现在起好运翻倍,万事皆快意接财接福接旺运~喜欢作者,点个关注不迷路;喜欢文章,点赞批评收藏☕转发,希望大家顺风顺水事事顺✨!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06036382747066932/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7-10 23:27 , Processed in 0.09218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