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1|回复: 0

老人话:“三伏最怕出伏”,今日出伏,到底怕啥?看看老人咋说的

[复制链接]

155

主题

0

回帖

475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75
发表于 2024-8-23 14: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读:老人话:“三伏最怕出伏”,今日出伏,到底怕啥?看看老人咋说的。
“ 江行逢出伏,枫叶早知秋”,2024年8月23日,农历七月二十,正值三伏末尾,人称“末伏尾”。俗话说,“秋风送爽,炎暑消退”,末伏尾标志着三伏天的结束。立秋以来,虽然暑气渐退,然末伏余威未减,尤其是中老年人需注意防范暴雨突袭,适时增添衣物。

今日,虽已出伏,然秋老虎未尽,“秋风起,闷热犹在”。末伏尾一样平常伴有闷热天气,偶有暴雨,正所谓“雷声大作,雨骤如注”。因此,在农村有一句老话说:“三伏最怕出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今日出伏,老人到底怕啥?我们来看看老祖宗咋说的。

<hr>2024年三伏天:

三伏天的先容:
三伏天者,天地交替之时,阴阳相争,阳气盛极而阴气潜伏。正如《历忌释》所言,“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也。”此时节,气温高企,闷高湿润,正是“伏不宜动”的最佳写照。自古便有“伏天如烤,汗如雨注”之说,提示人们避暑养生,减少高温下的活动,以免暑湿之气侵袭。
三伏之中,初伏为开端,末伏为终结,而中伏则是烈炎最甚之时。正如古人云,“酷暑难耐,唯有伏藏。”此时,多地气温破40℃,天地如同火炉。对于身处其中者,唯有顺时而动,方可免受酷暑之苦。中伏之际,尤当鉴戒保养,以避炎炎暑气,保全身体康健。

<hr>怎样推算?
传统历书中,有“夏至三庚数头伏,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之说,此言出自古人聪明。自夏至日起,循庚日而行,第三个庚日即为初伏之始。此时节,暑气渐增,人需“顺时而作,伏暑而养”。
古法推算三伏,乃依“干支纪日法”而定。十天干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和癸),“庚”字头之日每十日一现,正是以此为据,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入初伏,第四个庚日入中伏。所谓“庚日将至,暑气愈盛”,正是伏天到临的预兆。
待立秋之后,首个庚日即为末伏之始,意味着三伏天靠近尾声。正如“秋风起,炎热退”,末伏至,则伏天将终,暑气渐消,此时亦是人体由伏藏转为保养的重要阶段,应顺天而动,适时调整生存作息。

<hr>本年三伏天具体时间表如下:
初伏:7月15日~7月24日,共10天。
中伏:7月25日~8月13日,共20天。
末伏:8月14日~8月23日,共10天。
2024年三伏,自7月15日入伏始,至8月23日终,历时四十日,乃“加长版”三伏天。古人云,“时移世易,天道循理”,三伏长短,皆因夏至至立秋之间庚日多少所定。若有四庚,则三伏为三十日;若有五庚,则伏期延至四十日。明年2025年,三伏天仅三十日,正应“庚日少,暑气短,天时有异”。

<hr>本年的三伏天不一样平常,有啥特点?
1、本年三伏天是母伏
本年三伏,自7月15日始,农历六月初十,正值“双数为阴”之时,故称“母伏”。古人有言,“公伏爽,母伏凶”,此言道出阴阳交替之理。本年三伏天,多半闷热异常,正应了“母伏”之兆,令人倍感暑气逼人,难以消退。
虽母伏炎热,但古人亦云,“天有不测风云”,闷热之余,亦有暴雨相随。频仍降雨或许带来一时凉意,却也难掩湿气侵袭之困。正如“雷鸣阵阵,雨下如注”,今夏母伏,天公或频布骤雨,虽暑热稍解,然湿气缠身,亦须防备。

<hr>2、本年三伏天是“秋包伏”
所谓“秋包伏”,乃立秋后始入末伏之谓。本年立秋在8月7日,而末伏自8月14日始,立秋与末伏相继而至,并非同日,故为“秋包伏”。古语云,“不怕伏包秋,就怕秋包伏”,言本年之立秋,炎热或将持续,天时酷烈。
一庚十日,末伏亦然。本年立秋后尚余七日中伏与10日末伏,共17日伏天,正应“秋包伏,热得哭”之言。古人亦有“伏包秋,凉悠悠”之说,然本年秋包伏,炎炎暑气未消,秋老虎之威不可小觑。
今岁秋包伏,闷热与暴雨交错,正如“天降大雨,暑气难除”。秋老虎之势猛于往年,虽立秋已至,然暑气犹存,人当谨防湿热之侵,顺天而养,以避其害。

<hr>古时无天气预告,然古人常凭出伏之日天象推测后续天气,所谓“景象韵律”即此理。今之长期预告,亦采此法,惟古人以履历为据,现代则依景象环流而测。在农村有一句老话说“三伏最怕出伏”,啥意思?,今日出伏,到底怕啥?下面来看看老人咋说。
<hr>一、怕出伏酷暑

处暑本应告别暑热,然若此时仍炎热难耐,则秋老虎之势未消。古语云:“出伏秋老虎,旱到白露节。”言此时需鉴戒高温酷暑之连续。2024年8月23日,农历七月二十,是为“出伏”,三伏尽时,立秋已至,然末伏尾日若仍酷热,秋老虎将愈加剧烈。
出伏之日,若见骄阳当空,酷暑难耐,则秋老虎正威不可挡。古人有云,“出伏骄阳晒,秋老虎发威”,言之不虚。此时正值农作物灌浆之际,若秋旱天现,必将影响秋收之成效。粮食减产或歉收,实乃农人所忧。
出伏日若遇高温酷暑,骄阳炎炎,农人皆恐秋老虎肆虐。正如古语所言,秋老虎若未尽,则旱情必至,影响秋收,尤为倒霉,需多加防范。

<hr>二、怕出伏连阴雨

农历七月二十,时逢“出伏”,三伏天的闷热即将随末伏尾日而去。此时若天降大雨,虽能润泽田地,然古人云:“不怕月朔风,只怕十五雨”。间接暗示,如若阴雨绵延,恐对秋收之望存疑。
古人常道“立秋无雨是空秋”,言出伏之日若无雨,秋季或旱。然而,若阴雨连绵,则阳光乏力,田间温度骤降,作物生长或受阻。正如鄙谚有言:“秋雨连绵稻谷黄”,此语意在提示,秋雨过盛,庄稼恐难丰收。
出伏之雨,若恰如其分,确有滋养大地之功,然连日阴雨则不然。正如民谚所云:“出伏落雨满河塘,秋后从来一半强”,此意亦在说明,出伏之雨虽好,然需适量,过多则易成灾,得不偿失。此时正需警觉,不可掉以轻心。

<hr>三、怕出伏打雷

农历七月二十,“出伏”将至,三伏天的闷热渐渐消退,立秋已然到来。若出伏之日听闻雷声,古人云:“出伏一声雷,今秋阴雨多。”此言间接道出冷暖氛围交汇的剧烈对流,预示着秋季或将多阴雨,气温随之下降。若秋雨过盛,则庄稼生长堪忧。
出伏打雷,昭示北方冷氛围与南边暖气流相互角力,电闪雷鸣之象正是两者对撞的效果。此景正如民谚所言:“出伏雷轰轰,四十五天暴”,间接预示着强对流天气的持续,雨水或将绵延不绝。农人应对此保持警觉,勿因骤然凉快而放松对农田的关注。
秋雨连绵,若阴雨过长,则秋季作物难以积聚充足热量,丰收之望或成奢求。正如古谚所云:“秋雨绵绵,稻谷难黄”,此言间接提示我们,出伏之雷若轰鸣,预示长期阴雨来袭,农人需提早做好防范,方能确保秋收无虞。

<hr>四、怕出伏吹东南风

农历七月二十,出伏将至,末伏尾日,三伏天的酷热渐行渐远。若此时东南风起,古人云:“出伏东南风,天干地不收。”此言间接道出副热带高压的强大,若东南风强劲,持续的高温将使土地干涸,农田或将难过雨水滋润,秋收恐难如愿。
东南风既是副热带高压之象征,亦预示酷暑难耐。鄙谚有云:“秋老虎虽凶,东南风更烈”,此言间接提示,当出伏之日吹起东南风,预兆秋老虎将至,酷热仍存,农田旱情加剧。此时,农人应多加防范,以免因旱而失收。
秋雨虽来,但若东南风强劲,雨水或难入田,秋凉难至,作物生长将受阻。正如古谚所云:“秋风不渡江南,禾苗枯黄难绿”,此言间接提示我们,出伏时节若风向倒霉,秋收远景或暗淡无光。农人当尽早备粮,以防秋收不丰。

<hr>5、怕处暑在“出伏前”

农历七月二十,末伏将尽,三伏天的炎热余威犹在。古人云:“秋后一庚数末伏”,今岁立秋后的首个“庚日”正值8月14日,自此入末伏,至8月23日为末伏之终,翌日即出伏。而本年处暑交节在8月22日,民谚有言:“处暑出伏前,一年无春秋。”间接暗示此时天气虽入秋节,但暑气仍盛,秋凉未至。
依二十四节气之理,当太阳行至黄经150度,处暑节气随之而来,古云:“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本年处暑仍在三伏中,表明暑气未消,炎热难退。此情正如鄙谚所言:“处暑出伏前,一年无春秋”,意指处暑若出如今出伏之前,秋意难至,夏季仍然。
老话常道:“处暑出伏前,必定是灾年;处暑出伏后,各处是黄金。”间接提示,处暑在出伏前,或多景象灾害;若处暑在出伏后,通常预示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在望。正因如此,农人应深思天气之变,提早应对,以免因灾失收。

<hr>总结,今日农历七月二十,出伏当天 ,老人们这天到底怕啥?您都相识了吧。

有福之人留下一句“时来运转 好运天降” 你和家人此刻起好运翻倍,万事皆如意接财接福接旺运~喜好作者,点个关注不迷路;喜好文章,点赞批评收藏☕转发,渴望大家顺风顺水事事顺✨!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05975333964431924/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7-7 00:59 , Processed in 0.105622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