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4|回复: 0

《庄子》:养生的最高境界(深度好文)

[复制链接]

151

主题

0

回帖

463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63
发表于 2023-12-8 20:3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学大家南怀瑾说,庄子是中国最早的养生大家。
在战乱不断的春秋时期,当时人均寿命仅有30岁,庄子却活到了84岁。
他的高寿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他独有的养生之道。
《庄子》一书,就凝聚了他毕生的养生智慧与方法。
他在书中指出,一个人唯有调节好身心表里,才能保养身体,颐养精神。
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养身,养神,养性,养心。
1
寡欲养身
清朝学者申居郧曾说:“纵欲之乐,忧患随焉。”
对外物的渴求是人的本能,但欲望无穷,一味放纵,只能给自身招来各种祸殃。
控制欲望,保持简单的生存,你才能保全自身,延年益寿。
庄子一辈子都过着简单的生存。
凭他广博深厚的学问,想要获取财产和功名,如探囊取物一样容易。
楚威王就曾派人携厚礼请他去做相国,结果他断然拒绝了此事。
他甘心住在草庐里,穿有补丁的衣服,靠卖草鞋为生,也不肯用世俗的物欲拖垮自己。
正是离开了物质的依赖,才让他变得超脱自在,一生无灾无难,活到高龄。
庄子以为,人占据的物质,一旦高出需求,那么它就不是在供养生命,而是在消耗生命。
以是他在《逍遥游》里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舍弃多余的欲念,抛去形形色色的诱惑,是养生最有用的方法。
国学大家梁漱溟老师,被誉为“中国末了一位大儒家”。
尽管报酬优厚,但在生存中,他却非常质朴。
曾有门生去他家做客,发现他家屋子十分狭小,堆在各处的书,险些让人无处下脚。
门生不由得问:“您声名在外,何必蜗居在这过得这么艰苦呢?”
梁漱溟笑着答道,艰苦吗?但是与书相伴是我最想过的生存。
他生性淡泊,视名利为灰尘,曾拒绝了各种官方的荣誉。
饮食方面他也从不讲究,几十年来对峙食素,绝少饮酒,平常只喝淡茶。
他一生清心寡欲,活到了95岁。
白居易曾说,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
欲望是人心的黑洞,过度追逐,只会不断吸食你的精气神,终极慢慢将自己吞噬。
减少对物质的渴求,你才能回归心田的宁静和丰盈。
学会对生存去繁就简,没有了欲望带来的负累,你才能精神饱满,身强体健。

2
少虑养神
《庄子·达生》里记载了如许一个故事。
有一次,齐桓公乘坐马车去山林打猎。
在中途中,他突然感觉眼前一花,似乎有什么东西闪过。
他以为遇见了鬼,心中慌乱不已,立刻让车停下来,然后询问身旁的管仲:“仲父,你刚刚有看到奇怪的东西吗?”
管仲摇了摇头:我什么都没望见。
听了这话,齐桓公更加笃信自己遇见了邪祟,否则为何他人见不到,自己却望见了呢?
回到宫中后,他越想越不安,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好,很快就病倒了。
庄子说:“为外刑者,金与木也;为内刑者,动与过也。”
外在的痛楚来自刑法,内在的痛楚,则源自心田的冲突。
过多的思虑,就是在加剧你的内在冲突,让你的心神不堪重负,终极拖垮身体。
《古今医鉴》中说:“心劳则百病生,心静则万邪息。”
心田背负太多,不免会积忧成疾。
凡事别往心里搁,减少思虑,心神宁静,才能身康体健。
近代闻名书法家于右任老师,一生饱经苦难风霜,却始终气定神闲,终极活到85岁。
有人向他请教长寿的秘方,他就指了指挂在客厅的那幅对联。
上面写着: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成年人的天下,总是贫苦叠着贫苦,烦恼追着烦恼。
任何事都郁结于心,只会让人茶饭不思、形容枯槁,若能想开看淡,自然能气顺身健。
正如冯唐所说,我不多想了,就幸福了,幸福就是不多想。
少点思虑,心中无所挂碍,你才能克制过多的焦虑,让身心保持通畅的状态。
凡事不多思,不多虑,把精神养好了,赛过世间全部灵丹妙药。

3
平和养性
《黄帝内经》中讲:“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很多时间,人之以是会状态不佳,多数和情绪有关。
《庄子》里,有个叫扁的琴师。
一天,他的琴被朋友不小心摔坏了,扁非常生气,他大发雷霆,粗暴地将朋友赶走。
过了几天,朋友将琴修好了,专门给扁送来。
但扁心中肝火未消,他一把将它扔开,表示再不乐意碰它。
生存中,扁也经常动不动就生气,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
久而久之,他体内的虚火越来越旺,后来有一天他突然晕倒,不治而亡。
中医里有如许的观点:百病生于气,久郁易成疾。
我们身体里的病,其实大多都是情绪种下的毒。
庄子说:“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
他以为,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受人敬重不狂喜,受人欺侮不暴怒。
遇事平心静气,不让情绪失控,身体才能健康无虞。
北宋名相李沆,有一次下朝,被一个书生拦在陌头。
书生指着他大骂:“你身为宰相,不能造福天下,是无能,占着位子不让贤,是无德!”
旁边侍卫们震怒,就要上前将书生拿下。
李沆却止住侍卫,他温暖地对书生说:“我已请辞多次,只是圣上不准。”
说罢他就走了。
面对别人的寻衅,李沆始终保持平和,毫不动怒。
回到家中,他就捧起书籍,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全然将刚才的事抛在了脑后。
正是如许淡定平和的情绪,让他一生顺遂,同时也远离了病灾。
晋代药学家葛洪说:“常其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安静,灾难不干。”
身领会承载你的全部喜怒哀乐。
情绪不好,大喜大悲,通常导致脏腑失和,对身体造成极大损伤。
养成恬淡平和的性情,才是对身心最好的保养。
遇事学会管理好情绪,淡然待之,就是对你生命最好的滋养。

4
达观养心
《庄子·让王》里有如许一句话:“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
全部身心达到圆满境界的人,都离不开乐观的心态。
庄子以为,达观,不光是修炼之法,同时也是养生之道。他曾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
生存在草泽中的野鸡,走十步才啄到一口食,走百步才饮到一口水,但它们从不哀愁。
这种逍遥自得的心态,让它们得以自由成长。
而养在笼中的鸟儿,饮食虽然富足,但整日郁郁寡欢,以是活不长久。
正如周国平所说,人的身体是受心灵支配的,心态好是最好的养生。
心若悲观,吸引来的不是疾病,就是苦难。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远离病痛折磨,不断治愈自己。
季羡林老师在漫笔里,讲过自己的一件事。
有一回,他生了一场大病,住进了医院。
经过查抄,医生预计情况非常不乐观,这个病非常棘手。
当时身边亲朋都很紧张,季羡林却不以为意,只当是寻常的癣疥之疾。
当主治医生准备给他发病危告示时,他竟躺在病床上,开心的和身边人谈天说地。
住院46天里,他丝毫没有面对生死的危机感。
反倒他还有闲情写日志,将病中所见所闻全都记录下来。
出人料想的是,他末了竟顺遂地渡过了这次难关,连医生都感叹“真是奇迹”。
闻名医学专家洪昭光指出:拥有美意态,就等于把握了健康的金钥匙。
每个人都不免遇到各种不幸或病痛。
履历多了你就会发现,如果消极以对,苦难便没有尽头,反而会消耗你的生命状态。
人的心田容积是固定的,快乐越多悲伤就越少,希望越多痛楚便越淡。
正所谓,百病由心生,百病从心治。
养好自己的心,永远保持一份乐观,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善待。

《庄子·山木》里说:“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
意思是说,养生如同牧羊一样,须要时时间刻推动自己,丝毫不能怠惰。
养生贵在对峙,学会将关心自己的身体,变成一种风俗,懂得控制物欲,控制情绪,少思虑,常乐观。
照顾美意情,保持美意态,你自能收获一个健康的身体。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作者:洞见yebo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09855160640356905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7-7 22:30 , Processed in 0.09260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