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6|回复: 0

我国第二大民企“倒了”,欠下7500亿巨债后,公司“卖身改名”

[复制链接]

130

主题

0

回帖

400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00
发表于 2025-2-27 15: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巨无霸”民企陨落,7500亿债压顶,最终“卖身还债”
民企圈的“大地动”还没停,又一个巨头悄咪咪地倒下了。
近来,曾经的中国第二大民企——海南航空,正式“改头换面”,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竣事。
这家公司曾坐拥超千亿资产,创始人陈峰、王健更是风光无穷,从1000万发迹,硬生生把海航做到了国内航空业的头部。
90年代初,陈峰和王健拿着仅有的1000万,一头扎进航空业,势要“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按照当时的发展轨迹,海航确实有“上天”的潜力,不但敏捷成为国内航空业的一匹黑马,还把触角伸向了房地产等多个范畴,野心勃勃。

简朴来说,海航就是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但要天上飞,还要地上跑。
但海航的“高歌猛进”,却在国内粉丝的冷眼观看中,走向了末路。
巅峰时期资产超千亿,现在却欠下7500亿巨债,甚至连一样平常运营都成了问题,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
甚至有内部员工爆料,公司高层竟然挪用了上百亿的公款,总债务更是到达了令人咋舌的万亿级别,简直是“蛀虫”的天国。
这一出“大戏”,海航可谓是“开局王炸,结局稀烂”,在粉丝眼里,海航走到今天这一步,纯属咎由自取,从扩张策略到内部管理,险些没有一个环节不堕落。
给海航下定论好像有些马虎,但如果细致盘点海航的发展进程和内部问题,其实也能发现不少“坑”。
但光凭这些就能表明海航的“陨落”吗?

在海航“出事”之前,人们对这家巨无霸企业的期待有二:
一是继续稳坐国内航空业的头把交椅,究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二是可以或许成功转型,在房地产等范畴再创光辉,实现“多元化发展”;
效果等海航的“雷”爆出来之后,吃瓜群众才发现自己的期待纯属“想太多”。
用网友的话锐评海航,那就是:陈老板,您这步子迈得也忒大了。
单看债务,7500亿的窟窿,足以让海航在“停业边沿”反复横跳。
但为了凑这7500亿的“天文数字”,海航可谓是“骚操作”不断,把能借的钱都借了个遍。

在扩张方面,海航不但大肆进军房地产,还涉足了酒店、旅游等多个范畴,四处“买买买”,简直停不下来。
相比于同样是“大手笔”的万达,虽然也是疯狂扩张,但至少还知道“稳扎稳打”,而海航却是一起“狂飙”,压根不考虑后果,先输一局。
在内部管理方面,海航更是“烂到家”了,高层管理职员竟然挪用了超过100亿的公款,而总债务更是高达万亿级别。
表面上是为了“做大做强”,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分明是内部腐败,把公司当成了自己的“提款机”。
而2008年的金融危急,更是让海航的债务问题“雪上加霜”。
简朴来说,金融危急让环球经济都“感冒”了,而原来就“体虚”的海航,更是直接“病危”,现金流断裂,连员工工资都成了问题。
固然,最“致命”的打击还得是2018年王健的意外去世。

作为海航的“二把手”,王健的忽然离世,让海航的内部管理更加杂乱,各种问题会合爆发,最终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网友形容海航的“败局”,就是“原来就风雨飘摇的大厦,忽然又被抽走了几根承重柱”,想不塌都难。
其实海航并不是没有“翻盘”的机遇,它也曾实行过自救,比如出售资产、寻求融资等等。
但盘来盘去,除了“负债累累”之外,海航险些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亮点”,确实难以逃脱“停业”的运气。
海航一直在强调自己的“雄伟蓝图”,但细扒其发展进程才发现,“雄心壮志”的背后,都是海航自己挖下的“坑”。
其实海航的问题很简朴:步子迈得太大,扯着了。

要知道,即使是国内的其他民营巨头,比如万达、恒大,虽然也曾面临过债务危急,但至少还能“断臂求生”,通过出售资产来“续命”。
而海航却是什么都想要,效果什么都没捉住,最终把自己给“玩死”了。
至于海航的将来,不少业内人士给出了“不看好”的评价:停业重组,改名换姓。
究竟,海航的“烂摊子”实在太大了,即使是“白衣骑士”方大集团接手,也未必能让它“死去活来”。
用网友的话说,如果海航能早点“罢手”,把摊子铺小一点,或许还能“苟延残喘”,但现在“病入膏肓”,神仙来了也救不了。
在国内企业圈眼里,海航的“倒下”险些是注定的结局。
很多人都在疑惑,在民营企业广泛“求稳”的当下,海航为何还要“逆势而行”,最终把自己给“作死”了。
但海航可以被讽刺,绝对不能被藐视,它“平庸”的外表下,其实隐蔽着一场“慢性自尽”。
第一点很显着:盲目扩张,忽视了风险。

中国市场一向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海航却把眼光放在了“环球布局”上。
海航的“野心”很大,不但要“飞”向天下,还要“飞”向世界。
它在环球范围内大肆收购,涉足了航空、酒店、旅游、金融等多个范畴,试图打造一个“商业帝国”。
但与国内其他企业的“稳扎稳打”差别,海航的扩张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就像一个“暴发户”,有钱就花,完全不考虑后果。
美国企业通常更注意“专业化”,很少会像海航这样“多元化”发展,即使是像亚马逊这样的巨头,也是在主业务务稳固之后,才开始拓展其他范畴。
而且海航的扩张,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乞贷”,这就导致了它的债务负担越来越重,最终把自己给“压垮”了。
海航的第二个“自尽”行为就是:内部管理杂乱,腐败丛生。

2017年,海航的内部问题开始“浮出水面”,高层管理职员挪用公款、违规担保等丑闻不断爆出。
原因很简朴,海航的权利过于会合,缺乏有用的监督机制,导致“内部人控制”征象严峻。
这场“内斗”最终以海航的“惨败”告终,这也导致了它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不少员工都吐槽海航的内部管理“形同虚设”,各种违规操作层出不穷,简直是“乌烟瘴气”。
痛定思痛的海航,也曾实行过“刮骨疗毒”,但由于问题积重难返,最终照旧无力回天。
海航的第三个“自尽”行为:决策失误,错失良机。
AI已经成为各大企业“转型升级”的“必争之地”,但在过去的几年里,海航在这方面险些没有任何动作。
而这次“停业重组”,更是让海航彻底失去了“翻身”的机遇。
海航的“倒下”其实早有预兆。

国内企业都在“积极拥抱”新技能、新趋势,但海航却“固步自封”,对市场变化“视而不见”。
但今年初,国内的AI技能开始“井喷”,各种应用层出不穷,让斲丧者对“将来”充满了期待。
海航此时才“幡然觉醒”,想要“追赶潮流”,但为时已晚,它已经错过了最佳的“转型”机遇。
可以说,海航这波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海航的“重组”之路并不顺遂,它最终被方大集团“接盘”,更名为“辽宁方大航空发展有限公司”。
至于“新海航”的表现如何,大概还得等“尘埃落定”之后才能“盖棺论定”。
但总的来说,海航已经彻底“凉凉”了。
主动“卖身”的海航,在畏惧什么?
就在海航“苟延残喘”的时间,国内其他民营企业却“动作频频”。
就在前几天,比亚迪宣布将在3月5日的发布会上发布“全新一代”新能源汽车,以及“高端智能手机”。
这场发布会将会是比亚迪“技能实力”的会合展示,也是它向“高端市场”发起打击的“冲锋号”。

无独有偶,万科、恒大等房地产巨头,也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转型计划”,试图在“新赛道”上“分一杯羹”。
更别提在客岁,华为还推出了“折叠屏手机”Mate X,大秀“肌肉”,让世界都见识到了中国企业的“创新实力”。
今年,毫无疑问地将会是各路民营企业“争奇斗艳”的“科技大年”。
眼看国内其他企业“玩”得风生水起,海航却只能“黯然退场”。
无论是国内照旧国外,但凡提到海航,就能听到人们对它“盲目扩张”、“管理杂乱”的批评和惋惜。
本次“卖身”,反而算是海航近些年最“明智”的选择了。
海航的“快意算盘”其实很简朴:在自身“无力回天”的情况下,通过“卖身”来“止损”,制止更严峻的损失。
究竟同样的“戏码”,在其他的“停业”企业身上已经上演了无数次。

但一心想“自救”的海航却在“卖身”之后“出师倒霉”,究其原因,照旧海航对“自身代价”的错误估计。
海航对“自身代价”的定义,向来是“自视过高”。
也就是先通过“光辉汗青”、“巨大规模”来“自抬身价”,再通过“打折出售”来营造一种“捡漏”的错觉。
海航大概以为,只要挂上“曾经的中国第二大民企”的头衔,再“打折出售”,就能吸引到“买家”。
但海航显着错误估计了“市场”的“暴虐性”。
有调查显示,现在的“投资者”更看重企业的“现实代价”和“发展潜力”,而不是“虚名”和“汗青”。
而反观国内的其他民营企业,对“自身代价”的定义从来都是“实事求是”。

国内企业从“代工”起步,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也就是说:通过“不断试错”来积聚履历,再通过“技能创新”来实现“弯道超车”。
比如小米在“高端市场”就选择了“死磕”摄影,和徕卡相助,直接把手机的照相功能提拔到了“专业级”。
而华为则在遭到“制裁”之后选择了另一条路,通过“自主研发”芯片和系统,从零开始打造自己的“生态圈”,和苹果“分庭抗礼”。
所以,海航和其他民营企业的区别,并不在于“规模”或“汗青”,而在于“盲目自信vs实事求是”的思路区别。
海航的“卖身”,本想通过“光辉汗青”的“遮羞布”来掩盖自身的“千疮百孔”。
但当“天子的新衣”被“现实”无情地“扒下”之后,海航想要“翻身”,其实会面临更大的挑衅和阻力。
对于“昔日霸主”来说,被看破的“把戏”,早就失去了吸引力。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75851193210782258/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7-12 07:46 , Processed in 0.09533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