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回复: 0

名家笔下的北京丨万里南来第一船

[复制链接]

148

主题

0

回帖

45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54
发表于 2025-2-3 20:5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通州因漕运而兴,遥想当年,逐日迎来送往,帝王谒陵南巡、文人进京会试、官吏述职赴任、闲绅逸士游历,“征车如水,川流不息”。沿着这条运河,不仅运来了大量的粮食和各种物资,还极大地推动了南北文化交流。假如让笔者保举通州最美的一条门路,那肯定是运河水路。
俯瞰五河交汇处 黎振平摄
叶叶扁舟如满天繁星
通州最美的风景在运河。这段运河在历史上曾经叫作潞河,沿岸船埠林立,从通州古城北关的燃灯塔、黄船坞、葫芦湖,蜿蜿蜒蜒一直到张家湾古城,从萧太后桥到和合驿,漕船、商船、客舫往来不绝,舳舻蔽水,拥塞栉比,桅帆林立,绵延四十余里,通州八景之一“万舟骈集”指的就是这一段。这段运河也是一条以水为路的绝美门路。闻名作家刘绍棠曾写道:
“北运河是上京下卫的水路,南来北往的客运和货运大船,多得像过江之鲫,而穿梭捕鱼的叶叶扁舟,游览河上风光的画舫,更像满天繁星。”
运河之美始于春天,因为北方运河的通漕期为每年的开春至初冬,据《通州志》记录:“漕船每年二运:春运自冰消动身,雨季停止;秋运从八月开始,冬封停歇。”农历三月的第一天,开河后第一帮粮船到达通州后,要举行春祭仪式,因为从这天开始验收转运漕粮,故又得名——开漕节。这是古代通州独有的大型民俗文化运动,从这时起,通州的各种经济和文化交流进入高潮。
京杭大运河在元代全线贯通,对于很多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来说,等候了一冬,那种迫切的心情难以名状。贡奎,元代后期宣城人,字仲章,天性聪颖,十岁能做文章,博览经史,任官齐山书院山长、太常奉礼郎,后升集贤直学士。他的老家在安徽,而任职在北京,以是回乡省亲后,因为皇帝召见,要赶着开春进京的“头班车”到达通州船埠。他在《二月十二日达通州》中说,“冰始开,舟适先至”,然后不惜笔墨大肆称赞通州运河两岸的美景:
“河冰初解水如天,万里南来第一船。彻夜好风吹晓霁,举头红日五云边。”
“一枝塔影认通州”
古今文化名人咏叹通州、歌颂运河的诗词美文比比皆是,据统计,仅在元、明、清三朝的志书文籍中记录的诗词就有三百余首,而它们的作者,如汪元量、马祖常、杨士奇、归有光、汤显祖、贡奎、宋荦、王维珍,都是历史上颇有造诣的文学家、剧作家、诗人。
通州地处北京东部,春从东来,春由东生,通州正是北京的春城,清代诗人王维珍就有“人家鳞瓦簇春城”的诗句。诗人洗浴在大好春光里,与友人登上高高的文昌阁,鳞次栉比的房屋被一簇一簇的春花困绕,巍峨的城墙入云,春意盎然,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王维珍,字颖初,天津人,生于清道光七年,咸丰十年进士。王维珍年轻时进京赶考路过通州,这座古城“景物之阜庶,闾阎之喧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光绪五年,他欣然接受通州知州高建勋的约请主纂《通州志》,和“潞郡文学士十余人共襄其事”,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任务。
抱着对通州人民的深厚情感,王维珍以《通州八景》《漷县八景》《文昌阁十二景》为主题,创作了28首诗作。其中最闻名的就是那首上至耄耋老叟,下至牙牙学语的孩童无人不知的《古塔凌云》诗句:“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
燃灯塔及周边古构筑群,是由燃灯佛舍利塔、文庙、佑胜教寺和紫清宫构成,曾经叫作“三教庙”“三庙一塔”,是通州运河段的焦点,更是通州独有的文化地标。其中燃灯佛舍利塔始建于北周,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从南方远程跋涉到此的船工们,远远看到古塔的影子,便知“到通州了”,终于可以放松心情歇歇脚了。
对于从冀东一起“走到”通州的闻名作家浩然来说,又是别的一种感受,因为这里是他“加入耍笔杆子队伍”的出发点。1954年他调任《河北日报》通州专区记者站工作时就住在燃灯塔下,他曾经写道:
“住在地委的大院以内。地委构造设于构筑宏伟、庞大的孔庙旧址,里面大殿配殿一层连一层。前院有两丛高大繁茂的海棠和几丛白紫两色的丁香,很引人注目。隔着后院飞檐屋脊,能仰望的是古老的燃灯宝塔。”
当时他对于通州城的印象,绝对是令人惊叹的,在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圆梦》第三十六章这样描述道:
“通县县城跟全专区的其他县城比较起来,犹如鹤立鸡群,不仅地盘大、人口多,也显得特殊‘现代化’。这个京杭大运河源头之处,最少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就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称,在冀东这方地皮上,除了北京、天津这两座大都会之外,着实难找到一个可与它媲美的地方。”
“柳荫龙舟”黄船坞
乾隆皇帝一生创作的诗词多达41800首,其中收录进光绪朝《通州志》的诗词就有20首。通州八景“柳荫龙舟”描述的景点位于燃灯塔的北侧,运河五河交汇处温榆河滨皇帝专用船埠黄船坞,这里是北运河的北出发点。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在此作《过通州诗》:
“树梢看塔影,烟外过通州。沙岭延东亘,潞河自北流。”
因运河水急沙松,明清曾经围绕周边搭建了三座用数十艘旧漕船连接的浮桥。一在交汇处鄙俚北运河上,一在上游西北温榆河上,一在上游东北潮白河上。清朝皇帝们东巡或去祖陵拜祭,均需颠末这几座浮桥。一天正值春日,乾隆皇帝诗兴大发,作《过潞河浮桥》:
“东风已解碧琉璃,坡草堤杨春与宜。恰似昔年承任务,浮桥西畔觅题时。石火光阴影戏驰,幻中欢喜幻中悲。即看逝者东流水,昔日目前有所思。潞河千古带通州,物色风光望里收。马上得诗成半偈,浮桥彻底几曾浮。”
黛玉弃舟登岸处
从通州城向南二十多里地,是千年漕运古镇张家湾。现在的北运河已经不再流经张家湾了,但仍然能够感受到当年的盛况,这里至今仍保存有通运桥、张家湾古城遗址、巨型花板石、古槐等古迹,以及高跷、庙会等传统民俗。
张家湾船埠曾是京杭大运河的北出发点。闻名作家王梓夫在给《漕运古镇张家湾》一书做的序中写道:
“假如张家湾的名字来源于元张瑄督海运,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了,假如漕运船埠的重心转移至通州土石两坝始由明嘉靖初年,那么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漕运船埠,张家湾比通州还早二百余年。”
张家湾与红学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在张家湾萧太后河滨有一条红学文化走廊,桥头曹雪芹广场上伫立一座7米多高的铜制曹雪芹坐像雕塑。人物形象目光炯炯,直视张家湾古城。铜像底座由闻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题铭赋诗曰:“黄土一抔埋首处,伤心却在潞河滨。”想当年曹家在张家湾有600亩的典地,花枝巷曾开有“本银七千两”的寺库,附近小花枝巷,还闻名为“曹家井”的遗址,传说本来也是曹雪芹家的水井。
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开端便从大运河南端最繁华的苏州提及,厥后叙述林黛玉北上投亲,从扬州登舟,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历时八十多天到达都城,“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黛玉下船换轿之地就是张家湾。《红楼梦》中形貌的花枝巷、馒头庵、葫芦寺等场景,与张家湾的寺库、街巷、盐店、葫芦庙等景物逐一相对,想必就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生存原型。
从张家湾向南,都会哗闹徐徐隐去,故乡美景扑面而来。顺着运河是一串古村落,西集的沙古堆、儒林村、和合驿,漷县的马头村……这里是被称为“大运河之子”的刘绍棠的故乡,从13岁到53岁,在四五百万字的四十几本书里,他为我们描绘出无数幅诗情画意的图画。笔者印象最深的一段景致形貌出自刘绍棠的《蒲柳人家》:
“夏日的傍晚,运河上的风景像一幅瑰丽的油画。残阳如血,晚霞似火,给田野、墟落、树林、河流、青纱帐镀上了柔和的金色。荷锄而归的农民、打着鞭花的牧童、归来返去的行人,奔走于途,匆匆赶路。村中炊烟袅袅,河上飘荡着薄雾似的水气。鸟入林,鸡上窝,牛羊进圈,骡马回棚,蝈蝈在豆丛下和南瓜花上叫起来。月上柳梢头了。”
多么唯美,假如凡间真的有“世外桃源”,那么无疑就是这里。运河两岸的民俗风情,险些全都被刘绍棠写进了小说里。
现在这段运河已经变身国家5A景区,这里是文化的殿堂,北京艺术中心、北京都会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设施傲然屹立。这里也是休闲的天国,千亩大樱桃种植区看春花,佳构墟落民宿品美食。在这条门路上,可沿运河遗产小道骑行,可坐游船赏两岸旖旎风光,可寻找运河留下的光辉陈迹,谈古论今,向往未来。
《通惠河漕运图卷》(局部)
【清】沈喻
燃灯塔及周边古构筑群文庙东侧立有一通“重建通州学记”碑,刻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碑文记述了 康 熙 十 八 年(1679年)通州发生大地震之后,文庙被毁,知州于成龙带头捐献俸禄重建通州学宫的事迹。
这位知州于成龙,正是厥后将“无定河”治理成永定河的河道总督于成龙。在治理永定河之前,他曾经在通州继承过三年知州。巧的是,当时他还有一位跟他同名的顶头上司——时任直隶巡抚的山西人于成龙,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的主人公就是这位。
曾任直隶巡抚的于成龙比曾任通州知州的于成龙年长22岁,他们同样以廉洁而著称。直隶坊间有民谣称颂“前于后于,百姓安居”,表达了百姓对两位于成龙的高度恭敬和喜爱。
前于成龙对后于成龙有知遇之恩。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前于成龙升两江总督,向皇帝保举后于成龙升任江宁知府,成了自己的部属。在后于成龙上任之际,刑部尚书、闻名学者魏象枢巡察通州,深深为前后两位于成龙的耿介事迹感动,赠诗一首云:“冰清玉洁两于公,名姓相同道亦同。”
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在这条秀美大运河之畔的“运河清风”廉政文化主题公园,屹立着一座两米多高“前于后于”花岗岩人物雕塑。就在他们身后的石围上,镌刻着“冰清玉洁两于公,名姓相同道亦同”这副楹联,仿佛历史重现。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王陆昕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66959157543879168/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7-22 16:11 , Processed in 0.08485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