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7|回复: 0

成为更好的本身

[复制链接]

158

主题

0

回帖

48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84
发表于 2024-10-1 09: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天下,我们可以听科学家的;那,关于人生呢,我们可以听哲学家的。
这一次我们说一个关于人生的谎话题。在这个话题上,如果你听经济学家的,那就落了下乘,哲学家有个更高级的理解。
请允许我先先容一部影戏。





影戏《朝圣之路》陈诉了一位父亲在西班牙的朝圣之路上完成儿子未尽旅程的故事。故事开始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汤姆·艾弗里,一名乐成的眼科医生在打高尔夫球的时间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来自法国,一位警长告诉他:你的儿子死在了法国的比利牛斯山——一个汤姆从未听说过的地方。
比利牛斯山是欧洲闻名的徒步路线朝圣之路(Camino de Santiago)的起点,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夺走了原本打算走完整个朝圣之路的丹尼尔的生命。
无比悲痛的汤姆去往法国,想要接回儿子。但是,就在整理儿子行囊的时间,他似乎对儿子有了些新的理解,一瞬间,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在警长的帮助下,汤姆火化了儿子的遗体,带着骨灰盒和儿子的行囊,他要替儿子走完这800公里的朝圣之路。
故事就此展开。
故事的主题是成为更好的本身,这也是我们这一次要说的那个人生的谎话题。









01
什么是更好的本身?




经济学家有个假设说,在经济活动中,人们会按照本身的价值观行事,这就是经典的理性人假说。经济的底层逻辑是选择,选择需要一个依据,这个依据,就是你的价值观。如果你一直按照本身的价值观选择,那么,恭喜你,你就是经济学家口中的理性人。
你想要升职加薪,想要减肥,想要更康健的生活方式,你说要是实现了这些,我就会是更好的本身。你树立了一个明确而清楚的目的,你知道本身想要什么。你想要看会书,于是你就看了会书;你想要去跑个步,你就去跑了步;你想要喝瓶冰镇啤酒,于是你就拉开了冰箱门,这些事变不会让你成为更好的本身。
这些“想要”很好,但是不会让你成为更好的本身,由于这些事没有改变你的价值观,所有的这些事都是你目前价值观的一部分。
价值观是决定一个人是谁的关键,它说的是这个人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以为什么更重要。
哲学家的洞见是,成为更好的本身,你得拥有一个新的价值观。









02
什么才是真正的渴望?




如今组织举动学家、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们有一套体系化的决定理论,看起来很美,但是哲学家们却对此表现不满【1】。已故以色列女哲学家叫埃德娜·乌尔曼-玛格丽特(Edna Ullmann-Margalit)说,人们的许多选择,不是在让本身的价值最大化,而是重新改变了本身的价值观
如果说,不按照价值观行事,是一种不理性的选择,那么,你当前的某个选择可能不符合你当前的价值观,但是你的选择本身却改变了你的价值观,用你的新价值观看,你的选择是理性的,这岂不是一个悖论?
《纽约客》编辑约书亚·罗斯曼在他的一篇文章讲了本身成为父亲的过程的故事。他不知道本身到底是怎样做出要孩子这个决定的,他也不知道本身成为父亲后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但是当他抱着孩子的那一瞬间,他说,本身的感受无以伦比。如果将本身等同于本身的价值观,那么,当成父亲之前的约书亚和之后的约书亚就不同的两个人,所以,之前的约书亚是无法替之后的约书亚决定是不是要成为之后的约书亚的。





耶鲁大学的哲学教授、作家 L. A. 保罗,提出过一个维吉麦原则(Vegemite Principle),来解释上面的那种悖论。她的意思是,如果你没有本身品尝过这种澳大利亚产的、由啤酒酵母制成的食品酱,即便你听过再多的形貌,尝过再多种不同的食品酱,那也无法判定出本身是不是会喜欢它。就像你和别人家的孩子相处再长的时间,也无法让你了解本身孩子到底会是什么样子。
真正的生活是,你本身偶尔抛弃部分“旧我”,然后成为一个新我的过程。
芝加哥大学的哲学家艾格尼斯·卡拉德(Agnes Callard),在她的书《渴望:成为的自主过程》(Aspiration: The Agency of Becoming),有个更透彻的解释。
卡拉德说,渴望不同于一般的欲望,由于渴望的对象并不完全清楚,乃至在追求过程中不断演变。她将渴望视为一种独特的、自我变化的过程,个体在这一过程中渐渐理解和认同新的价值。从起心动念到拥有一个新的价值观,从而界说了新的本身,这是个过程。这就是我们一起走来的基本逻辑。









03
渴望不是想要




卡拉德认为,有渴望的你才是自主的你。一开始你可能并不喜欢踢足球,有一次当你看到一群同学踢完球兴高采烈的从操场有说有笑的回到课堂,那个场景打动了你。
你开始有一点暗昧的感觉,想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你以为本身应该也行,你仿佛看到了另一个场景,在新的场景中,有说有笑的人群中有你。
未来那个和同学有说有笑回到课堂的你的价值观,和如今的你的价值观不同,但是,你心田的火苗已经点燃了,于是找到此中一位关系较好的同学,和他说,下一次踢球的时间,能不能也带上你。你乃至在暑假的时间还专门报了一个学习班,你徐徐的喜欢上了这项活动,你的价值观变了,你成为了一个新的你。
学习一门新技能、造就一种新的爱好或改变生活方式,都是这样一个过程。上面是个简化的例子,在真实的生活中,这个过程是复杂且非线性的,布满了不确定性和挑衅。大概有父母的反对,训练的艰难,融入新队伍的别扭,这并不是一个一挥而就的过程。





想要或者需求是want to,是你现有的价值观的召唤,是现状的一阶导数;而渴望want to want to,是你开始有意偶尔的对价值观的改变,是需求的一阶导数,是现状的二阶导数。就像是路程是速率在时间上的积累,而加速率则是速率的改变。
你以前不踢球,如今开始踢球了,这种事看起来简单,但是说起来有点难度。别人问你,以前你不是不踢球的吗,怎么如今忽然开始踢球了?你回答说踢球时的那种控制感,挥汗如雨时的通透感,团队配适时的归属感,我很喜欢。这么说,你可能只是在臆断。这时的你可能还无法体会到这些更深入的感受,所以你对询问的朋侪说,踢球能锻炼身体。而这是你为了在朋侪面前显得酷而刻意的轻描淡写。
此时,你对这件事的理解是暗昧的,但是你有了一种渴望。你无法清楚的表达这个过程,但是,哲学家可以。
你的渴望有三个过程:

  • 识别和选择:你开端感受到某种暗昧的吸引力,决定去追求它。
  • 实践和反思:通过实际行动和连续反思,你渐渐澄清和理解渴望的对象。
  • 变化和认同:终极,你在渴望的过程中发生深刻的自我变化,认同新的价值。
渴望,把已知转化成未知,把有限拓展成无穷,把枯燥打造成有趣。渴望,让天下活了起来。
理解了这个渴望原理,你就看懂了许多和成长和变化相关的事变。人类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乃至是自我逾越,都是基于这个最基本的原理。




04
渴望即芳华







影戏《头脑特工队2》简直就是渴望原理的现实打开——芳华期就是在用渴望重塑自我的过程
在芳华期,原有的由坚实信念构成的价值观开始被打破,你开启了一个重建的过程。你渴望被新朋侪接纳;你渴望与那些看起来更酷的人在一起;你渴望有所成绩,于是你开启了大胆的探索。你做了以前本身绝不可能做的事变,你的渴望降服了你原有的价值观,你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本身。是的,你会猜疑本身,你也会胆怯,你也会冲动,但是你终将重构出新的价值观。
你并不知道进入新的球队会怎样,但是你看到身边的偶像那种很酷的状态,你心生向往。她能进2个,你想你也能,你乃至能比她更好,你要进3个。你拼尽尽力,你刻苦训练,你乃至做了原本想都不会想的事变。而所有的这些,并不一定能带来你期待的结果,你需要时间,你需要让新的价值观成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迷茫、挣扎乃至是痛苦,都是你必须经历和承受的,这就是成长的烦恼,所谓的生长痛。





芳华,就是一个价值观转型和重新塑造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关于芳华的创作总有个主题叫迷茫
所谓中年油腻,说的是这个人只有需要(want to ),而没有了渴望(want to want to )。他以为本身已经阅尽统统,本身的价值观可以解释统统,他很自洽,但是他也已经彻底告别了芳华。
就像那句话说的:有的人30岁就死了,只是80岁才埋。这句话的原型可能来自法国闻名作家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原文是这么表达的【2】: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岁,他们只变了本身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外是用来模仿本身,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地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器,越来越脱腔走板。
下次,当你再迷茫的时间,别慌,你应该光荣,这是你的芳华在和你对话。









05
自我实现是自我逾越的副产物




渴望理论有意思的地方是,它告诉我们,完全理性的决定不太可能发生。由于,你无法通过学习、思考、讨教来彻底了解清楚当你本身身处某个场景下,你的价值观会是怎样的。遭遇爱情,孩子出生,来到一个新的环境生活,你的价值观会改变,你成为了新的你,而旧的你是无法给新的你拿主意的。
所以,劈面对重大选择的时间,别太具体,比如别纠结于这个工作本身更喜欢还是那个工作收入更高,你可以想想看,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工作会不会帮助你走向这条门路。使命会有召唤,但是,当它召唤你的时间,你每每看不出它是个使命。但是,就是这样玄妙的感召,激发了你的渴望,你渴望成为更好的本身,你选择了一个新的价值观。





马斯洛金字塔的顶端是自我实现。马斯洛的暮年时,他说这个模子还应该再做一些修正,在自我实现之上还应该有一层叫逾越自我。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也表达了雷同的意思:你只有自我逾越了,才能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自我逾越的副产物。
在你没有彻底想清楚之前就出发,你不知道到底会发生什么,你也不知道这个活动竣事之后本身将会成为什么样的本身,但是,你给了本身一个机会。
《朝圣之路》中的汤姆前往西班牙,并带着丹尼尔的骨灰,一边行走朝圣之路,一边将骨灰撒在沿途的各个地点。随着步伐的前进,汤姆不但渐渐理解了儿子的生活选择,还重新审阅了本身的人生。他开始放下曾经的固执与偏见,敞开心扉,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与清静。
这段心灵之旅不但让他完成了儿子的夙愿,也让他重拾了对生活的热情与盼望。这是一条朝圣的路,也是一条逾越自我,发现自我,重塑自我的路。









别错过每个起心动念,别浪费每个迷茫,那是未来的你在向如今的你的召唤。






解释:
【1】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9/01/21/the-art-of-decision-making
【2】[法] 罗曼·罗兰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全二册 名闻名译丛书).人民文学出书社.2018:187.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91368516635296271/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5-12 07:10 , Processed in 0.09555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