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1|回复: 0

夏秋之交 养生有道

[复制链接]

128

主题

0

回帖

394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94
发表于 2024-8-19 07: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秋已过,但暑热之气仍未消散。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夏秋之交的养生之道。
问:立秋之后,在养生上应该注意什么?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之后是处暑,处暑后暑气才气完全消散。总体来看,立秋后固然暑热渐消,但气温仍然较高,昼夜温差呈徐徐增大的趋势。在我国南方地域,人们仍然会感觉酷热难耐;而在北方,早晚已有一丝清凉。


养生原则 人们应注意镌汰由外界暑热以及内热导致的津液丢失,保持腑气通畅。随着日照时间进一步收缩,体感温度也会降落,能量将由从内向外发散变化为从外向内收敛。因此,我们要顺应天然的肃降之气,由动转静,收敛神情。





饮食 立秋事后,应镌汰摄入易引起津液耗伤、发汗过多的食物,减辛辣、增清润之品,多食用汤、粥以及果类、根茎类等水分含量高的食物。例如,人们可以少吃姜、葱、辣椒等辛味食物,多吃雪梨、甘蔗、石斛、玉竹、山药、百合、桑葚等清热润燥之品,这些食物能在缓解热与燥的同时,增补体内津液,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秋燥。


穿衣 俗话说:“春捂秋冻。”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晚温差徐徐增大,大家可以得当让身材感受温度降落带来的收敛变化,不必过早添加衣物,以提高自身反抗力。身材虚弱、体质虚寒的人群,如老年人、久咳久喘者,早晚可加一件背心,包管核心温度。秋季不宜穿低领的衣服,注意做好颈部保暖。


起居 秋季宜早卧早起,入睡时间可以比夏季提前一些。早卧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以使肺气得以伸展,防止收敛太过。晨起可饮用淡盐水或温水,保持大便通畅。


运动 若暑热未清,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度,不宜大汗淋漓,以免损伤津液。运动后应及时增补温开水,或食用热粥、面汤。


精神保养 身心康健才是真正的康健。立秋是天然万物由阳转阴、由动转静的转折点,万物生机开始变化。秋季,人们可以看到树叶由绿变黄、变干,直至从树上落下的过程。外在事物常投射于人的内心,特别是气血不足、虚性体质的人,更轻易产生悲秋情绪。工作和生存节奏较快的人,每天可抽出15~30分钟的时间来闭目养神或进行舒缓的运动,以收敛神情,使神志安宁。此外,纤瘦体弱的人在立秋时节可以用酸枣仁、桂圆肉、麦冬煮水,以养血安神。


问:怎样明白“秋季燥邪当令”这句话?


燥为秋季主气。秋季气候收敛清肃,空气中水分镌汰,气候干燥,天然界出现出一派肃杀的情形。对应人体,燥气太过,伤人致病,则为燥邪。


燥邪为干涩之病邪,侵占人体后易损伤津液,从而导致阴津亏虚、体液缺乏,使人出现各种干燥涩滞的症状,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皲裂,毛发不荣、脱发增多,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


肺为娇脏,喜清润而恶燥,不耐燥邪。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肺,从而影响肺气之宣降,甚或燥伤肺络,使人出现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痰中带血等症状。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津耗伤,大肠失润,则可出现大便干涩不畅等症。





问:如何防燥邪伤人?


我们起首需要了解燥邪。燥邪分为温燥和凉燥。初秋有夏末之余热,燥与热联合侵占人体,则发为温燥,常见体现有口鼻眼干、大便干结、手热,舌苔呈薄黄色、与热症相兼等症状;深秋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邪联合侵占人体,则发为凉燥,常见体现有口鼻眼干、畏寒、身痛、舌苔薄白且干燥等症状。


如果体内的热没有及时发散出去,外遇燥邪,内外夹击,易热与燥伤身;如果本身津液虚、气血少,外遇燥邪,则更易因虚生热。体内有热、腑气不通的人,在饮食上不要急于温补,应做到饮食清淡、以通为补;津液气血不足的人,则要润泽生津、补而不腻。别的,镌汰熬夜也是养阴防燥的好方法。


问:能否通过大量喝水来防秋燥?


秋燥的气候特点是空气中缺少水分,当人体同样缺少水分时,喝白开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秋燥带来的口干。但应注意,大量喝白开水会导致体内渗透压不均衡,导致排尿增加,加剧电解质流失;大量饮水后,有些人大概出现心慌、腹胀的情况。因此,发起适量饮用白开水。常有腹胀、面部浮肿、夜尿多等症状的人,水液运化能力较差,不宜大量喝白开水。






问:有哪些适合立秋时节的防病保健方法?


如推拿按摩、中药沐足等。


1.推拿


揉腹:用手掌沿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揉腹30次,可得当按揉天枢穴和大横穴。此法可通调腑气,保持气机升降有序。


摩鼻: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至热后,分别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搓摩30次,然后用两手食指按揉两侧迎香穴30次。此法可养肺健体,增强机体免疫力。


2.按摩 可用精油按摩背部,以温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


3.中药沐足 受寒的人可用中药沐足。取老桑枝、桑叶各30克,生姜100克,花椒15克。将各物稍浸泡,放入锅中煎煮15分钟,取汁,待温度适宜后泡脚。每次泡15分钟,有疏风散寒通络之效。


问:“秋老虎”来袭,慢性病患者要注意什么?


再过一段时间,暑热会慢慢消散,“秋老虎”出没。此时早晚清凉,随着天然之气的内收,人体血管由扩张的状态徐徐向收缩的状态变化,血液流速减慢。“秋老虎”期间,午后仍大概出现高温、闷热天气,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要注意温差变化带来的血压波动,避免在烈日下暴晒,及时增补水分,少吃高盐、高脂肪以及难消化的食物,避免三餐过饱。





问:能否推荐几个适合此时节的食疗方?


秋梨陈皮饮和桑菊饮都很适合在此时节食用。


1.秋梨陈皮饮


质料:生梨1个、南杏仁5克、广陈皮3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梨洗净,带皮切成小块,南杏仁、陈皮洗净,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待水开后再煮20分钟。末了,可根据个人口胃适量加入冰糖。


功效:生津止渴,养阴清心除烦。


2.桑菊饮


质料:桑叶10克、菊花10克、桑葚子30克。


做法:将三者洗净,加500毫升清水浸泡10~15分钟,大火煮开后,再煮15分钟,取汁饮用。


功效:清热润燥,生津止渴。





来源:老年康健报
文: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 杨志敏
整理:康健报记者 梁婧

策划:郑颖璠
编辑:王千惠 管仲瑶

校对:李诗尧
考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本来」原创认证,作者康健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6COQ2B5X】获取授权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03900101343347236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7-10 16:50 , Processed in 0.09301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