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1|回复: 0

“秋已立、暑难消” 夏秋相交之际,养生记着这4招,秋冬少生病。

[复制链接]

123

主题

0

回帖

379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379
发表于 2024-8-17 18: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是梁怡璋医生。学习更多中医知识,点击上方【关注】,你想看的这里都有。
虽已入秋,阴气渐盛,早起或偶有一丝凉意,但团体而言,气候仍暑热难耐。这样的气候下,怎样防病养生?今天梁医生就给各人分享夏秋之际的四大养生要点,一定要学会。
一、防暑少凉

夏秋交际之际,不少地方气候依然酷热,暑热之邪未清。
因此,阳热体质的朋侪可以适当食用清热、解暑、祛湿的养生之品,如绿豆汤、薏仁百合粥、冬瓜茶等。
但若饮食、起居过度贪凉,会使寒凉碍胃、阻遏阳气升发,出现“类空调病”。表现为身上酸冷、食欲减退、口淡无味、腹胀胸闷、大便稀溏等。
所以一样平常应注意少生冷瓜果、凉茶,不要总待在空调屋里,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适当去户外运动一下好比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这些运动既不会因出汗多耗气伤津,又可以伸展筋骨,提高身材素质。

二、防备秋燥

某些地区却已经有了凉意,氛围也变得干燥许多,不少朋侪感觉到口、鼻、皮肤等部位有干燥感,甚至出现口干舌燥、干咳少痰等症状。因此,防备“秋燥”同样紧张。
饮食宜少辛增酸,多食酸甘、质润之品,以养津液。少食葱、姜、辣椒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枇杷、葡萄、橙子等酸味水果。麦冬、玉竹、百合、石斛、蜂蜜等润肺之品。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写的《温病条辨》中有一个方子,叫五汁饮,用麦冬15克,加适量水煮20~30分钟后滤渣取汁,然后取适量的梨、藕、荸荠、鲜芦根榨成汁,混合在一起饮用,也可以起到较好的润燥作用。

三、养阳护阳

时值末伏,天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但全国多地降雨频繁,气候又闷又热。此时人体汗孔开泄,大量水分会随着汗液和呼吸排挤。中医常讲“汗出伤阳”,出汗过多会导致阳气耗散。加之人们贪饮乘凉,避热就寒,也会斲丧一部门阳气,容易出现困乏、乏力,易感冒等情况。
所以在这个时段,应重视“补养阳气、固护正气”,可以通过艾灸、拔罐等方法去去寒湿,规复阳气。常用穴位为足三里、气海穴、膏肓穴等。
其次,早睡早起也很紧张。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伸展,且防收敛太过。一样平常情况下,晚上10点就可以准备睡觉了,最晚不要凌驾晚上11点,早上6点可以起床活动了。

四、健脾胃

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以往炎炎夏日让人食欲不振,经历了一个苦夏后需要好好补补,补的重要方法就是“吃肉贴膘”。
但进补不宜“操之过急”,先健脾胃最紧张。我国地域广阔、幅员广大,立秋后不代表已经进入了凉快的秋季。尤其是南方地区,盛夏余热未消,假如贸然进补,会猛然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所以,不一定非要吃大鱼大肉,恰当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常用药膳有山药芡实粥、白术猪肚汤、茯苓茅根瘦肉汤等。

对于畏寒肢冷,腰酸乏力的肾阳虚人群,可以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养血活血,温阳补肾。对于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的肾阴虚人群,可以食用百合鸭肉汤,清热润燥养阴。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04058275869704742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7-10 04:54 , Processed in 0.09593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