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5|回复: 0

学业压力、就业渺茫、交际焦虑……来自网红哲学教授的“锦囊”请收好

[复制链接]

153

主题

0

回帖

469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69
发表于 2024-6-11 03: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没有不带阴影的阳光,必须认识黑夜。”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写道。
“你就是我身边的西西弗,假如你有需要,请告诉我,这对我很紧张。”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苏德超望着前来向他求助的门生,只管心田早已淌下心疼的泪,但他的眼神始终坚定,语气依然平静而暖和。
从线下场场爆满的哲学选修课,到互联网各平台数以几十万计的单条视频收藏与品评数量,苏德超发现,人们如此喜爱听他讲哲学的背后,是对艰巨人生选择的渺茫,是对生存聪明的热爱与对人交易义的努力追寻。他用普通易懂的语言,从哲学问题入手,带领迷惘的大门生与头脑迸发的年轻人“剖解”悖论、洞见现象本质,让人们通过哲学的“透视镜”,发现生活的幸福所在。

苏德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常年开设“哲学核心问题”通识选修课,其人与课皆深受门生喜爱。记述其讲堂故事的歌词“黑夜哲学对话,眼眸里升起灯塔”写入2018届毕业季歌曲中。

理性多一点,坏情绪就少一点
哲学有没有效?有人认为,几千年前的很多哲学流派到如今仍然存在,很多哲学问题依旧没有被解决,比起数学和物理等发现真理的学科,哲学不是科学。苏德超说道,“人类观念运动是一个连续体,以人文和科学为两头,哲学位于其间。”他并不计划陷入那些无法告竣共识的争论里,比起辩说非科学、伪科学的问题,如何讲好哲学,让门生甚至更多年轻人喜好哲学,是他心中一直思考的。
我们距离思考有多远?苏德超在网络天下中感受到了人们目光的“灼热”。“这是一个情绪化的时代,充斥着情绪化的欲望碎片。”他在为大学新生预备的公开课《更理性,更大学》中认为,虚无主义盛行、恐惊与焦虑充斥社会、不愿说理的本能与不重说理的传统等诸多因素,让我们愈来愈无法认真理性地思考。
如何理性思考?苏德超提出了“三板斧”方法——面对问题、选择态度与提供支持。首先,要判定问题的真伪。其次,在选择态度时,不要为假定的态度附加情绪。“因为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态度是可以被改变的,而那些态度特别坚定的人拒绝参与讨论。”最后,关于提供支持,苏德超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为例,伽利略首先假定亚里士多德“物体越重,降落速度越快”是准确的,之后他通过逻辑推理却得出了两个相抵牾的结论:一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1磅重的铁球会拖住另一个,落下速度低于10磅重的铁球;二是把拴在一起的铁球看作团体,就有11磅重,落下速度高于10磅重的铁球。假如推理过程准确,那么假设就是错误的,伽利略以逻辑思考反驳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思考使我们“发现更本质的究竟,澄清更深刻的道理”,这正是苏德超所盼望的。
苏德超非常器重哲学遍及。对于网络声音,他认为还可以再多一些理性。“互联网上各种品评,在某种水平上险些重现了哲学史上的讨论。发言的人越多,越有助于哲学遍及。但有些人只是满意于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以期寻求认同感,却没有提供论证支持,更没有把观点的分歧与对人的态度相区分。这往往导致党同伐异、相互打骂,最后产生情绪伤害。”在苏德超看来,紧张的不是观点,而是对观点的支持。生活中大量的辩论来自于观点差异,有些人觉得社会戾气在变重,也许正是因为情绪太多、理性太少。哲学遍及就是批判性思考的遍及,学习哲学思维,人们或许会淘汰因分歧而产生的愤怒。

在世不只是究竟,也是一个选择
“老师,好人毕竟有没有好报?”来访的门生换了一届又一届,年年门生不同,问题却高度相似。关于伦理道德的种种,是苏德超常常需要向门生表明的热门话题。“但‘好人有好报’实际上是一个认知陷阱,是谬误。”他往往会看似毫不留情地答复求助者。“这是我们的生理预期。这个论证过程是:因为我是好人,我想得到好报,于是好人就应该有好报。很多影视或文学作品也预设如许一种观念去引导观众。”他认为,必须如实告诉人们,因为哲学需要面对最暴虐的究竟原形。
既然好人没有好报,我为什么还要做好人?做暴徒不行吗?”门生接下来问道。“这真是个触及魂魄的问题。究竟是,这个天下确实有很多暴徒。不外,你要问自己,你想做暴徒吗?去伤害他人、破坏秩序,你真的乐意吗?”门生沉默半晌后,答复:“我做不到,那样我会觉得自己不是人。”苏德超认为,人之以是要做好人,是因为心中有良知。好比苏格拉底主张无人有意作恶,美德即知识。又好比王阳明审盗贼,让趾高气昂的盗贼脱掉最后一件裤子,盗贼却因羞辱不肯服从。“做好人是做自己,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我们自己就是好人,这是最大的利益,好报只是一种可有可无、附带的奖励。假如为了好报而选择做好人,这是一种利益交换,说明我们不是好人。但道德不是市场规则,纵然没有好报,我依然选择做一个好人。”听完苏德超的答复,门生告诉他,自己因为选择做个好人而感到自大。
生活有什么意思?当一个女生露出自己伤痕累累的手臂,那是她数次自戕,甚至寻短不成留下的“泪痕”,我们可否感同身受?她该怎么办,又该如何让她感到存在的意义?苏德超与她在一次次课后聊哲学,谈生活。既然樱花无法在她的天下绽放,那就至少让哲学的风,推着血脉流进她的心脏。“她的眼睛空洞,让人看到后感到发冷。”在很多次交谈后,女生说:“老师,你放心,我至少不会再寻短见了。”“现在的你为什么不想了?”只管这个问题很暴虐,但苏德超认为,作为哲学教师,应该引导她在安全的条件下面对究竟,克服偶然义,克服生理病症。
理智告诉我,天下可能没有意义,但这个究竟杀不死我,我要和它斗下去。我开始感到高兴了。”苏德超看到她的笑容,告诉她,他理解。很多生理问题是由原生家庭导致的,假如哲学遍及工作能为年轻人,甚至年轻父母厘清一些困扰已久的观念,或许人们可以淘汰一些对自己和亲人的伤害。“学习哲学有助于我们反思底层逻辑,发现我们思考时那些不公道的地方,提高批判性思考的本领。”苏德超认为,哲学具有澄清观念、建构意义、保卫自由的紧张作用。“我会告诉门生,亲子关系是一个相互塑造的动态过程。你接受了教诲,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强盛的理性,可以与父母常常沟通,交换看法,找出不合逻辑、不公道之处。也许有些问题根深蒂固,无法被彻底解决,但这种努力能够在肯定水平上改善亲子关系,让相处变得不那么艰巨。”

我们活在体验里
假如你的人生只有100天,却获得了想要的一切,你是否乐意?这是苏德超在一部短视频里提出的问题,盼望引发年轻人思考人生的幸福与快乐毕竟取决于什么。当下,一些年轻人为了找工作“自降学历”,盛行“孔乙己文学”,而更多年轻人被学历“内卷”的洪流裹挟。年轻人的就业机会与发展空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个人发展不肯定只能通过就业来实现。当今年轻人的发展空间更广阔,但就业机会似乎更需要看个人具体状态,二者并非是一致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拔为年轻人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提供了根本,我们盼望个体的全面发展就是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讲,即‘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苏德超认为,很多人仍然坚持“就业是个人发展的目的”这一传统思维。但是,大量传统职业甚至新兴行业的一些岗位正在被人工智能取代,就业的挑战在变大。当今的年轻人需要学习生理学与哲学来低落焦虑,纵然困难出现,也能够通过理性判定找出办法,至少不会因焦虑使问题变得更糟。
“狗永久只能是狗,但人可以不是人。”苏德超从这句话的反面出发,认为相对于大数据人工智能而言,人的独特性表现在多范畴交叉与跨学科方面。“范畴越窄,工作内容越具体,这个岗位就越轻易被取代。而涉及多范畴交叉、跨学科的岗位就相对难以被取代。”他非常强调人对生活的体验。“无论科技怎么发展,它都要服务于人的体验,我们活在体验里。近期有个热点叫做‘元宇宙’,它在本质上也是一种人生体验。我们在假造天下里不需要吃睡,需要的是体验。又好比带货主播董宇辉,他在卖农产品时说自己卖的不是农产品,而是三餐、四序。这种语言能唤起人们的生活体验,更能感动人。大门生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年轻人需要多关注体验类的工作,我认为这是当前比力紧张的选择尺度。”
他们只是寻求生理的慰藉。如今,在不少年轻人当中一面盛行着“上香拜佛”“买彩票”等诉诸“天意”的盛行文化,另一面又热衷“考研”“考公”“考编”,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结果“卷”不动又“躺”不平。苏德超认为,所谓诉诸“天意”,并非真的意味着年轻人将其当真,他们是在探求心田情绪的发泄口。“我认为‘内卷’主要包罗四个要素,一是有收益,二是边际收益递减,三是赛道封闭,四是感到痛苦。四者缺一不可,第四点是关键。当年轻人对学习与工作感到痛苦时,可能已经具备了这四点要素,从而陷入了‘内卷’。”
热门替换不了热爱。到底是选择热门的专业或工作,还是选择心中的热爱?这是摆在年轻人眼前的一大困难。“为什么人们会感到痛苦?大概是因为所学习或所从事的,不是他们的热爱,而只是一时的热门。一些学数学、物理和盘算机编程的门生苦不堪言,在选择之初,他们以为社会需要,而他需要满意社会的需要,于是他需要。但究竟并非如此,这不是他需要和他真正想要的生活。”在苏德超看来,其时代变迁,社会把热门变成冷门,一些人就会被迫变成“热锅上的蚂蚁”。“内卷”的底层逻辑是培优思维: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玫瑰花不应该向往参天大树。”苏德超说道,很多时候,当还是“种子”的年轻人,并不知道自己将发芽发展为花或树,过度伤害自身的“内卷”与完全“躺平”是不可取的两个极端,在这其间,努力发展才气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花与树之间也不应存在所谓藐视链,当人们对人生与职业作出了某些条件与规定,这无异于画地为牢,体验人生的快乐与幸福也就无法被理解。

投入生活比阅读哲学更紧张
先读哲学,再好好生活?有人认为只有先体系学习哲学,才气获得更高的聪明与方法,从而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好地生活,但是苏德超否认了这种观点。“准确的逻辑是:认真地去生活、去热爱,在经历的过程中产生了狐疑,进而思考哲学问题,反思自身。这会比从书上得到的道理更持久、更牢固。一切都是为了生活,为了我们的好生活。”
苏德超有自己的荐书原则,“通透”是关键尺度。在他看来,有很多关于哲学史的册本,实在只是一些读书笔记。在中国哲学方面,他推荐大家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它不是在掉书袋,会让人读起来很流畅”。他鼓励门生们阅读《庄子》,惊叹于其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文笔、逻辑与论证,认为这展现了中国哲学精力。而在西方哲学方面,他推荐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只管这是一部备受争议的著作,但它的通透性、逻辑性较强,阅读这部作品不会让人变笨。”别的,他还推荐阅读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这是一部对后代哲学产生巨大影响的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散文集。年轻人阅读这些作品,批判性思维等哲学方法就会渐渐培养起来。”
生活的答案在生活自己之中。“回到生活”一直是苏德超的教学理念。“年轻人喜爱哲学,实在是想要一个关于生活的解,但解的背后是因为有‘结’存在。假如我们‘快刀斩乱麻’,一味寻求如何把绳子斩断,那么‘结’和绳子可能就都没有了。但生活对我们来说只有一次,哲学的解法是真正把‘结’解开,此时绳子依旧是其所是。哲学并不改变生活,但能让人感受到幸福。”当年还是门生的苏德超,也曾面临艰巨的人生选择等各种苦恼,学业的焦虑、城市的选择和奇迹的思量等,不断锻炼着他的理性与意志。作为其导师的哲学教授邓晓芒,带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和深刻的影响。如今,苏德超将带着对老一辈学者哲学精力的传承、对生活的热爱以及自身数十年如一日对哲学遍及的坚持,让哲学的人文关怀温暖更多人。


— END —


泉源 | 本文刊于《教诲家》2024年4月刊第2期,原文标题《苏德超:哲学并不改变生活,却能让人感受幸福 》
作者|乔东
统筹 | 周彩丽、贾佳宁
《教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
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65752858166051366/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7-7 01:57 , Processed in 0.10281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