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9|回复: 0

说“养”解“生”:谈谈先秦古人眼中的“养生”

[复制链接]

134

主题

0

回帖

412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12
发表于 2024-4-29 13: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潘朝晖/文


近日,与几位发小聊到“养生”话题,因由是“xx养生专家又英年早逝了”。


本文想从文字学角度来说说中原先民以是为的“养生”。


一、关于“养”

读过点书的都知道“养”的繁体字是“養”,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养”的最古老源头却是“䍩”——“攴羊”(放羊)。

“养(䍩)”,放羊也;在甲骨文中已见。
“养(養)”,食羊也;在小篆时才出现。
“养(䍩)”和“养(養)”本是不同的两个字,但在文字使用的过程中“养(䍩)”却被“养(養)”取代了。


究其缘故原由,个人推测:
“养(養)”既可明白为“食shí羊”——吃羊,又可表明成“食sì羊”——饲羊。
正是由于“养(養)”可明白为“饲羊”,与“养(䍩)”的“放羊”产生了一些关联,以是“养(䍩)”就莫名其妙地被“养(養)”给囊括取代了。



小结:
1.“养(䍩)”是“攴羊”——放羊。
2.“养(養)”可以是“食shí羊”——吃羊;也可以是“食sì羊”——饲羊。
3.“养(䍩)”与“养(養)”本是不同的两个字,“养(䍩)”远早于“养(養)”。



二、关于“生”

“生”最早见于甲骨文,其形如“地上冒出的幼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与“性”经常相通,比如:“生命”和“性命”。
“性”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正如告子所说的“生之谓性也”(出自《孟子》)。
在没有造出“性”字前,“生”就涵盖了“性”之意。


小结:
1.“生”的本义是“幼苗从地下长出”。
比如《诗经•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2.“生”有很多引申义:
可用来指“人的生养”,比如《诗经·大雅·生民》:“居然生子”。
又可引申出“生命、活的事物”,和“死”相对,比如《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3.“生”远早于“性”,“性”是“生”的分化字。
特殊在先秦古藉中,经常“生”通“性”,意为“与生俱来的、天生的”。
比如“生命”即“性命”,“养生”即“养性”。



三、关于“养生”
“养生”,现在最早见于《庄子》一书。

这就是各人都学过的《庖丁解牛》。

“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很显然,梁惠王(文惠君)从庖丁解牛的陈诉中悟出的是“修炼心性”的道理。
以是,这里的“养生”是指“养(䍩)性”。



考古挖掘证明,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期间晚期,中原先民已驯化羊。羊,在古人眼里近乎完善,以是造出了不少含“羊”的“好字”:群,祥,美,善、羡……


我们可以单纯从字面上来解读“养(䍩)性”是什么意思。
“养(䍩)”是攴(放)羊:
“攴”,驱赶敲打;
“羊”,一是性情温和/和善/合群;二是擅远徙(草原羊),爱登高(山羊)。

以是“养(䍩)性”表达的是两层意思:修炼性情使温和,锻炼身体使矫健。


遗憾的是,厥后“养(䍩)”被“养(養)”给取代了,“养(䍩)生(性)”变成了“养(養)生”,有人就将其解读成与“食”相关了——食疗/食补/食调等。



结论:
“养生”本是“䍩性”,是“修炼性情使温和,锻炼身体使矫健”,即“少气愤,多运动”。
“养生”不是“養生”,不是“通过食品调治滋补身体,使得以延永生命”,永久记取“人会饿死,但也会吃死”。






这是今天的闲扯
个人思索,欢迎讨论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363147381514486298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7-9 21:21 , Processed in 0.09369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