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6|回复: 0

中药治疗疾病的底层逻辑是“调气”,怎么调,您知道吗?

[复制链接]

135

主题

0

回帖

415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415
发表于 2023-6-28 17: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该内容为视频文稿,查看原视频请点击

在我之前的内容里,我反复夸大,整个中国文化的理论体系最底层逻辑就是“气”,中医诊疗的理论体系就是“调气”。

我这期内容就是让各人明白:中药治病的逻辑是怎么通过调节“气”的起落出入,到达治疗疾病的目标的。

如果您感兴趣可以先点个关注,一起解锁本日的内容!

我们都知道,中药的理论体系来自于神农氏,即便有人没看过《神农本草经》,也应该听说过“神农尝百草”得故事。

如今很多人被洗脑,以为涉神农尝百草只是神话故事!
站在如今的视角看,大自然中有很多的植物,都是有毒的,好比断肠草,我们先祖神农氏在尝的时候如果误食了,就不会有“尝百草”的故事了。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的先祖神农是怎么区分药性呢?
背后有没有一套理论体系来支撑呢?
我们后世的医家是如何辨别药性,配伍组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理论依据是《神农本草经》!
后世很多医家为了传承的需要,都在用本身的方式试图诠释本草经,我个人以为在清代的张志聪的《本草崇原》序言中,表明的是最美满的。

“计三百六十五种,以应周天之数”。
这句话意思是说:在中药的体系中,自然界的万物可以入药的共有365种,以应周天之数的意思,是与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是对应的。

上品一百二十五种为君,无毒。主久服,养命延年,益气轻身,神仙不老。
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或有毒,或无毒。主通调血气,却邪治病。
下品一百二十种为佐使,或有毒,或无毒,或大毒。主除寒热邪气,破积累症瘕,中病即止。

这一段是把365种药材,分成了三品,此中上品125种,没有毒性,好比说家庭中常见的,姜、大枣、百合、枸杞,都是调气的,不但没有副作用,常常食用对身材好。

中药组方分“君臣佐使”,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就知道君药非常重要,这125种上品药,险些都是没有毒性的君药。

中品120种,有的有毒,有的没毒,是辅佐君药驱邪调病。

下品120种药,为佐使药,大病的时候才会用到,绝大多数都有毒性,有的以致是剧毒。

中药常讲“是药三分毒”,成为了中医黑抹黑中药的重要理论武器,

很多人不懂,就造成的误解很大,末了我会详细交代中药与西药在毒性上的区别

接着这段话,就是先祖神农氏尝百草的理论依据,五运六气我背面会专门讲,我把最重要几句提炼一下,“农皇仰观天之六气,俯察地之五行,本五运六气之理,辨草木金石虫鱼禽兽之性(药性),而合人之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寒热起落补泻之治”。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

中药的理论依据是五运六气,五运六气是天体运动变革产生的引力、磁场、电子波作用到地球上,地球上万物的生长都会受到影响,以此作为药物入药都是具有自身属性的。

药物的属性作用到人体生活运动上,所发挥的作用,就是“寒热、起落、补泻”。
此中药性合人的五脏六腑十二经脉,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药物归经”的理论依据。差别的药物进入身材之后,会与差别的脏腑联合,就是进入脾经、还是胆经等等。

根据什么判断药物归经的呢?

就是接下来,其初产也,有东南西北中之五方。其生育也,有春夏秋冬长夏之五时。其形有青黄赤白黑之五色,其气有臊焦香腥腐之五臭,其质有酸苦甘辛咸之五味。

这几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药物生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采摘,药物的颜色,发出的气味,吃到嘴里的味道,就是药物药性的理论依据。
换句话说有了这个理论依据,神农根本不用尝就知道药性了。

不尝就知道药性,是什么逻辑呢?

我举个例子,把东北人参的种子,种到海南,也能长出人参,都是人参,药性是完全不一样的,
为什么?
就是由于担当“天地之气”是完全差别的。

我们上学的时候学过,桔子生于淮南为桔,淮北则为枳,叶子一样,但是外形、巨细,味道都不一样了,就是这个意思,

日本侵华战役的时候,以日本人的揍性,如果药材能在日本生长,不影响药性,如今根本不会有日本企业来中国收药材。

中药是大自然给中国人最宝贵的财产。

还说人参,人参是根,根的就是吸取营养,作用为收敛,人参的叶子是生发。

知名中医张晓彤老师面对采访时候,就谈到人参叶子的皂甙dai比人参的身分还高。
用人参叶子下药能治病吗?
指定不能啊,提纯压根就不是中药药性的逻辑。

中药治病的逻辑是什么?
中药的药物都取材于大自然,在差别地方、不是季节、以致同一颗植物的差别位置,都具有差别的药性,所谓药性就是药物本身全部具有偏性。

偏性怎么理解呢?
用阴阳表明,偏于阴或者偏于阳,这么概括不全面;

用五行表明,五行是阴阳偏性的体现形式,纯阴为水、纯阳为火、阴多为金、阳多为木,阴阳平衡为土。
药物的偏性,就是可以总结为:纯阴、纯阳、阴多、阳多以及阴阳平衡。

人体内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只要出现疾病,就是阴阳五行的平衡结构被突破了,
所谓中药治病就是用药物的偏性,协调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的偏性。
怎么协调?
就是药物自身的寒热、起落、补泻的功用。

这段话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天地万物,不外五行。
对于中药药性,在《药性总义》有更加完备的诠释。

凡药酸者能涩能收,酸属木入肝;苦者能泻能燥能坚,苦属火入心,;甘者能补能和能缓,甘属土入脾;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辛属金入肺;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咸属水入肾;此五味之用也。

五味功用就是五行的生克关系,五行的生克关系,我在之前的内容里,也都反复提到,除了五味,
另有四气“寒、凉、温、热”,四气与四象匹配,是排除“脾胃(土)”的属性之外,又举行的划分,是更具象的关于起落浮沉的形貌。

末了澄清一下误解,到底是中药有毒还是西药有毒?

首先中药本身的偏性,组合到药方里,药性具有五行的生克关系,

再加上中药的炮制学,差别的制作方法可以改变中药的起落浮沉属性,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在西药看来剧毒的药物,在药方里可以治疗巨大疾病的缘故原由。

其次,中药全部来自负自然

而西药属于人工合成为主。

取自负自然的中药,是符合中国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背景,

天地大宇宙、人体小宇宙,宇宙万物都是由“气”构成,宇宙万物都只是“气”的聚散流变状态,再加上颠末几千年的验证,是可以完全排除体外的。

西药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结构,能不能完全排除体外,是个未知数!

我为什么这么说?
举个例子:人工合成塑料袋,想完全被大自然消化可以查看一下新闻。

人工合成的西药如果不能被完全排除体外,在身材内堆积以后会造成什么影响,目前是不得而知的。

至于到底是中药的有毒还是西药的毒性更大,想听听你的答案,请留言告诉我。

古晓今——用当代视角讲好中国智慧!

如果您对我的内容感兴趣,别忘了关注、点赞、批评、转发,让更多人明白中国文化的魅力,谢谢!


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4954437278869149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万联惠 ( 琼ICP备2023002130号 )

GMT+8, 2025-7-17 12:18 , Processed in 0.09026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